一、内乡畜牧产业发展思路
内乡畜牧产业发展要突出生猪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养禽产业,围绕安全、发展、加工、品牌四大重点,强化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健立防疫长效机制,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场区,加大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强力培育推介牧原猪这一优势品牌,打造内乡强势产业。
二、培育推广“牧原猪”品牌的设想
要想使牧原猪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一是要有大量的生产数量,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目前牧原公司虽然单场生产情况在全国位居2--3位,但目前生产量也只有30万头左右,占总量的比例还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二是要有优质的产品,牧原公司多年来一直站在生猪生产先进技术的前沿,早期断奶、稀料饲喂、背膘选育、分段喂养、程序免疫、按时监测、人工授精、纯种繁育、污染治理、沼气发电等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使牧原猪已具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质的产品品质、较高的安全系数。但欠缺的是牧原猪目前没经省畜牧局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仅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牧原猪尚未经工商部门注册,形成专业商标。三是要有良好的生产环境。牧原公司近年来通过污染治理、沼气发电,生产环境得到了优化,已基本符合环境要求。综上所述,我县打造“牧原猪”品牌条件较好,只要解决好规模扩张,保证产品优质,搞好认证注册,就可能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做强做大我县以牧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形成特色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
三、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我县要做大养猪为重点的畜牧产业,打造牧原猪品牌重点要选用2种生产模式。
1、公司+基地生产模式。公司+基地发展模式是大规模、大群体的畜牧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牧原公司自身逐步扩建大型猪场,扩大生产规模为重点。力争三年内达到50万头的生产规模。
2、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在我县成型的有王湾养殖小区建设模式,由正大公司做为依托单位,养殖小区农户成立黎源禽业有限公司,带动16个农户建成了8万只养鸡小区。正大公司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供种、统一服务、统一经销。黎源禽业有限公司做好资金筹集、统一建设、统一生产管理模式,统一安全生产措施 。从而实现了农户生产与市场的联接,做到了标准化生产、一体化服务、安全化经营。正大公司目前在师岗筹备的养猪小区也属于这种模式。
要想做大养猪产业,打响牧原品牌,还必须推广牧原公司+牧原养猪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发展这种模式筹建牧原养猪合作社,主要有两大优点:一是通过合作社联结全县养猪场户,利用牧原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争取三年努力能达到50万头。二是从安全考虑,即使合作社所属养猪户有个别害群之马,违规使用违禁物品,防疫措施不到位。也不至于影响到牧原公司整体声誉。
牧原养猪合作社的运作方式:牧原养猪合作社对所属养猪户,实行4统一,统一提供种猪、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兽药疫苗服务,统一销售。联结方式有三种,一是乡村贷款、解决土地,牧原公司担保,牧原养猪合作社统一建设、租赁经营,利润分成。二是对现有场户宣传培训、验收种猪、签订合同,进行生产和经营。三是对新发展场户,按牧原养猪合作社要求,统一圈舍布局,可自建也可由牧原统一建设 ,按合同生产经营。
四、扩大生产规模的途径
无论何种生产模式,要想实现规模扩张,其最佳途径就是发展标准化养殖场区。我县规模饲养要坚持走出庭院、进入小区、发展大场三个环节。现阶段工作重点就要放在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方面,鼓励发展标准化大场,提倡发展标准化小场,限制发展庭院养殖。标准化生产从宏观上讲就是解决好品种、营养、环境、管理四大要素的有效配置,通过品牌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潜能,获取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坚持同源引进、全进全出、分段饲养的原则,避免或降低疫病带来的风险,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具体的说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有以下要求: 布局合理;三区分开;消毒严格;一区一品;防疫条件合格;投入品使用规范;饲养管理科学;粪污治理公达标;协会服务到位。具体标准详见《河南省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奶牛、肉牛、猪、禽不同畜禽品种,还有详细建设要求)。
五、发展标准化生产的建议
1、突出重点搞示范。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不能像以前一样一哄而上,要考虑效益和环境同步,在工作抓法上要以点带面,搞好示范,以示范小区建设带动规模化生产的发展。2007年建议突出抓好师岗养猪小区、大桥养鸡小区、岞岖养羊小区建设。
2、加大资金投入。标准化养殖小区由于公共设施投入较大,建议县乡村各级都要加大资金投入。县级按文件规定应该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例如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以奖代补5万元,发展一个标准化养殖场以奖代补1万元,这些投入建议在区场动工建设后,提前到位。与此同时对这三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县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要逐乡镇现场办公,动员县直有关部门解决好水、电、路、林等相关问题。乡村两级要在县级支持的基础上,负责三通一平,建好公共设施,农户要主动调整土地,自觉接受依托公司的指导和乡村合作组织 的服务。县畜牧产业领导小组要积极申报项目,争取项目资金的支持。
3、建立责任制度。县畜牧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对全年重点场区建设要进行包区联场,及时掌握、了觧存在的具体问题,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加快建设进度。县政府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大问题。
4、强化工作督查。除重点场区建设以外,对乡镇标准化生产工作要采取集中汇报、分片检查,工作观摩多种形式,加大对乡镇工作的督查力度,让乡镇感觉到抓畜牧产业标准化确实有压力。与此同时要严格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发展好的奖分,没有行动的坚决扣分。以此在全县形成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的良好氛围。
附:河南省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试行)
河南省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试行)
为了规范畜禽养殖小区的建设与管理,促进畜禽养殖小区的健康发展,提高畜产品质量和效益,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畜禽养殖小区是指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建设规范,管理严格,符合防疫条件,饲养畜(禽)种统一,拥有10个养殖单元以上,生猪年出栏3000头以上、蛋禽存栏在30000只以上,肉禽年出栏在80000只以上、奶牛存栏300头以上、肉牛出栏500头以上,配套设施完备、并有环保设施、生产相对集中或相对封闭的畜禽养殖区域。
本规范主要规定了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选址、规划、饲养、消毒、用药、防疫、废物处理和组织管理等环节应遵循的准则。
一、建设规范
(一)地址选择
1、养殖小区应建在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和村庄的下风向,且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任何传染病的地方。
2、养殖小区应距铁路、公路、城镇、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500米以上。
3、距离其它畜禽养殖场或养殖小区500米以上。
4、距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风景旅游以及水源保护区2000米以上。
5、养殖小区在公共设施方面要求“三通”,即水通、电通、路通,达到用电保证,道路便利,水源充足、且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二)规划布局
1、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应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2、养殖小区整体建筑布局要科学合理。分管理区、生产区、废弃物及无害化处理区三大部分,奶牛养殖小区还应建立单独的挤奶厅。管理区、挤奶厅和生产区应处在上风向,废弃物处理区应处于下风向。
3、管理区包括:值班室、消毒室、办公室和技术服务室。小区大门口要设置消毒池,大门口消毒室要安装喷雾消毒设施或紫外线消毒灯。
4、生产区包括:兽医室、畜禽舍、料库和饲养员住室。奶牛生产还应设有运动场和青贮池,运动场大小为头均15—20平方米,青贮池大小为头均具有15-18立方米,可建设全地上和半地下式两种。
5、奶牛养殖小区挤奶厅建设规模要与设计存栏奶牛规模相适应,并配备符合挤奶卫生要求的自动挤奶设备及相应的冷藏罐等设备、设施,并便于卫生清理及奶牛的进出。
6、废弃物及无害化处理区包括:病畜禽隔离室、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间和粪污无害化处理(沼气池、粪便堆积发酵池等)。距生产区的距离50-100米,用围墙和绿化带隔开。
7、小区内净道和污道要严格分开。人员、畜禽和物资运转应采取单一流向。净道主要用于畜禽周转、饲养员行走和运料等。污道主要用于粪便等废弃物出场。
8、畜舍要有利于光照、通风和换气。舍内地面和墙壁应便于耐酸、碱等消毒药液的清洗和消毒。奶牛舍地面应坚硬防滑、墙壁应选适宜材料,便于彻底清洗消毒。运动场地面应为沙土地,有一定坡度,四周有排水沟,场内有荫棚和饮水槽、矿物质补饲槽,运动场应保持干燥、清洁。
9、养殖小区以围墙或防疫沟与外界隔离,小区周围要设绿化隔离带,舍周围可种植藤本或攀缘植物。
10、养殖小区应设有相应的消毒设施、更衣室,服务室或兽医室内应有相关的检验、诊断等仪器设备。
二、饲养管理
(一)品种引进要求
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需要引进种畜禽时,应从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场或专业孵化厂引进,且有系谱、合格证等。
2、引进畜禽前应调查产地是否为非疫区,经检疫健康并有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3、引进的种畜禽,应隔离观察30天,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生产使用。
4、只进行育肥的农户,引进畜禽时,应首先从达到无公害产地认定标准的养殖场引进。
(二)日常管理
1、畜禽舍内的温度、湿度、气流(风速)和光照应满足畜禽不同饲养阶段的需求,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畜禽有充足的躺卧空间,以降低畜(禽)群发生疾病的机会。
2、小区养殖推广全进全出;畜禽舍要有防鼠、防虫、防蝇等设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