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过松“推高”通胀

 
   关于中国通货膨胀压力的讨论日渐升温,下周即将公布的4月份主要经济数据,更是备受投资者关注。高盛日前预测,中国4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将居高不下,增幅可能从3月的8.3%反弹至8.5%。高盛认为,虽然食用农产品价格同比增长将小幅下降,但会被其他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的上涨所抵消。


  持续的物价上涨,为整个CPI的升幅“贡献”良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食品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自去年开始,食品价格累计上涨了21%;而全国主要城市房价也在调控中继续上行。
  为什么高企的通胀压力会持续这样久?按照相关部门的解释,当前CPI过高是结构性的,采取临时性或结构性调整政策就可以“药到病除”。但是,现实生活却与这种解释相去甚远。例如,CPI上涨被视为是由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猪肉上涨过高引起的,但近期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政策,猪肉价格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涨幅度更快。其他食品价格上涨也是如此状况。
  是否被认为推高CPI的食品价格下跌,或者供应恢复正常,通膨问题就可以迅速消除?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食品价格上涨,并非推高CPI的根本原因所在。根据经济理论,当某一特定商品价格上涨时,它通常应会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而非整体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由于食品涨价,家庭在采购食物上的开销加大,在其他方面就会相应减少,由此导致的消费下降应会给其他商品的价格带来压力。从理论上讲,其他商品的降价趋势应能充分抵消或说补偿食品涨价的影响。
  央行把整体通膨率目标区间设为1%-3%,按理论来看,在食品价格大涨的同时,非食品价格必须出现显著下降,才能使央行实现通膨控制目标。但事实并非如此,1至3月,剔除食品价格因素的核心CPI升幅从1.6%扩大至2.2%。所以,通膨压力来自于短期食品供应紧张的说法显然不对。
  什么在“推高”CPI?是太过宽松的货币政策。食品供应紧张掩盖了货币政策导致的通货膨胀上行压力,正是货币政策将更多资金引出非食品商品及服务领域,并转向食品。有经济学家认为,一旦食品价格不再迅猛上涨,通胀压力将在更广泛的商品及服务领域显现。
  近两年来,人民币估值偏低以及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起推动投资资本及投机热钱加速涌入中国,造成太多资本投入到商品和服务领域。而相关管理部门也未能通过加息、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严格限制放贷等措施,有效地化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对此,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而且还要加大从紧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这其中,对房地产投资的调控尤其重要。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