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1日发布的监测显示,上周(7月23日至29日),肉类价格上涨1.8%。其中,鲜猪肉价格比前一周上涨2%;鲜牛肉价格上涨1.4%;鲜羊肉价格上涨0.3%。禽蛋价格继续上涨。其中,白条鸡价格上涨1.4%,鸡蛋价格上涨2.4%。全国蔬菜平均价格与前一周相比上涨3.3%(0月1日《新华网》)。
在“方便面集体涨价”、“中式快餐共谋提价”等连串事件将“食品涨价”放大为民生事件后,近期中国频繁上演的涨价戏码依然看不到止歇的迹象:各种奶制品、豆制品、熟肉制品、食用油等不约而同地上调价格;部分餐馆印制一新的菜单上价格上涨令人吃惊;大街小巷的各种小摊和小吃店也不甘示弱,纷纷提价两三成。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提价措施,往往是行业组织牵头,行业内企业共谋,统一时间、统一提价幅度、全国同行业一起开始提价。“集体涨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形成和发展。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面对生活品全面涨价状况,一些管理部门以及地方官员可能表现出冷漠和麻木不仁的现象。因为,现在不像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发生的通货膨胀,那时,大家收入差距不大,面对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都差不多,无论是官员或是普通百姓在应对物价全面上涨上很容易达成共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已经大大增加,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大大提高,而同时,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贫富差距加大,各阶层收入悬殊,生活状况差别很大。那么,现在各个阶层面对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承受能力就差异很大。中国现在有10%的家庭是靠积蓄来生存的,我国的失业率大约就是10%,很多人现在没有工作,只有靠以前积攒的储蓄过日子,而通胀使得他们储蓄变小了,他们不赚钱,却又得花更多的钱,这样的群体是最惨的。因为在通胀的年代,物价涨,工资一般也跟着涨,那些有工作有就业的人,有抵抗能力;而失业的人没有抵抗能力。普通的工薪阶层,本来收入就不高,一通胀就超过本身的承受能力,他们的生活也会更窘迫。还有一部分有一定事业的居民具有抵抗通胀的能力,如开饭馆的,在通胀中水涨船高。富裕群体不用说了。
现在虽然物价全面上涨,但是,许多人并没有感觉到。这主要是一大部分社会群体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承受能力,在这部分群体中掌握决策权力的所有地方官员都包括在内,而不是像过去收入水平差距不大时,包括官员都能够感觉到物价的上涨。这样,对物价上涨没有感觉的决策者-官员,就可能顾及不到一部分困难群体的生活感受和压力,在物价全面上涨面前,表现的麻木不仁。
坚决防止出现对物价上涨麻木症;坚决防止出现老百姓面对的是物价上涨、工资不涨,而“当官”的和企业管理层人员工资猛涨的现象。必须抱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重视物价可能全面上涨甚至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加大市场管理,打击哄抬物价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坚决制止垄断性、串通性涨价行为;切实组织好商品生产和市场供应,把“菜篮子”既当作经济任务又当作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关心困难群众,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