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走高,但是有专家认为,本轮物价上涨将在9、10月份达到峰值,然后出现下降。CPI最高将涨到4%左右,年底则约在3%。
“最多到9月份,物价就算是涨到头了,然后就会掉头往下走。”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陈中涛这样说。
陈中涛认为,本轮物价的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具体到食品价格的构成上,粮食价格上涨幅度并不大,主要是由肉禽蛋油价格上涨拉动的,有偶然性和阶段性。
他说,在CPI的构成中,食品价格占到权重的1/3左右,粮食价格的权重又占到食品价格的近一半。所以说本轮CPI上涨主要是由副食产品的涨价带来的。
具体到肉禽蛋油等方面,真正价格可能会长期上涨的是食用油。陈中涛谈到,由于我国并未建立大豆(3231,19,0.59%)(油脂业)、油菜籽等的国家储备,同时国内大豆出油量不高,油用大豆主要来自进口,国际大豆价格又保持高位,未来食用油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
在肉类方面,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较快,牛羊肉价格则基本稳定。猪肉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因为去年猪肉价格下跌,猪饲料价格上涨,农户无利可图,生猪养殖量下降。由于仔猪的养成时间一般为三到四个月,供给很快可以跟上,随之猪肉价格也会逐步回落。
禽肉和禽蛋价格与猪肉类似。再加上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商品仍供过于求,也不支持物价上涨。所以陈中涛认为CPI的涨幅会在三季度逐步趋缓。到四季度,虽然由于季节原因,蔬菜水果价格会略有上升,但是整体看来,物价将会下降。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用几套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认为,根据近些年的规律,副食品价格的波动存在着周期,为两年半至三年。按三年一个周期计算,本轮副食品波动的峰值正好在10月份。国家采取的各项措施虽然可能使这一波峰前移,但是由于国家对猪肉价格的影响不如粮食,即使前移也不会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