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养殖业成全市农民增收重要渠道

 
  近年来,淮北市农民养殖业人均现金收入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2006年全市养殖业产值达到1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农民养殖业人均现金收入1460元,养殖业已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淮北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养殖业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着力发展现代规模养殖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主要特色的淮北畜牧经济。

  淮北市先后制定了扶持养殖小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除每年落实200万元畜牧富民专项资金外,还从农业产业化资金、农业价调资金、水利基金中整合出专项资金支持养殖业发展。养殖业在2006年上半年受到市场、疫病双重冲击而面临困境时,市财政又拿出150万元对种畜、禽良种场进行重点扶持,极大地保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不仅使众多养殖户的积极性高涨,同时也把投资者的目光吸引到发展养殖业上来,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近两年来,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淮北市养殖业的资金规模达到20余亿元,每年吸纳的金融资金达到2亿元。

  为确保养殖业生产安全,切实保障养殖户和投资者的利益,淮北市广泛深入宣传防疫知识,层层签订和落实防疫责任书,在长期重点监测规模畜禽养殖场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326名村级防疫员覆盖到每一个行政村,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扩大程序化免疫范围,对防疫效果不合格的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堵塞防疫漏洞,为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与此同时,不断强化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理念,积极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强化投入品监管,加快畜产品品牌化建设,淮北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仅逐年提升,还畅销上海、广浙等地。

  此外,大力扶持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动规模养殖,大力发展畜牧加工业,着力推动畜牧产业化发展。先后引导、扶持成立了烈山区养猪协会等一批区域带动能力较强的畜牧专业合作组织50多个,拓展畜禽产品的流通;在提升秋燕、天贝、曦强等现有企业加工能力的同时,引进了山东六合集团和天津宝迪集团两个国家级龙头企业。目前,淮北市已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小区100多个,各类规模养殖场发展到6000多家,规模养殖占全市总饲养60%以上,许多养殖小区的规模、品种、档次、饲养管理水平都处于全省前列。全市已初步形成了烈山和濉溪100万头优质肉猪、相山周边3000头奶牛、杜集和濉溪2000万只禽、濉溪15万头肉牛和120万只山羊、塌陷区10万亩水产养殖等六大养殖业规模基地。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