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惠农政策的鼓舞下,原州区草畜产业继续坚持“家家种草、户户养畜、扩大总量、提高效益”的发展要求,巩固面积,优化饲草品质,扩大养殖规模。畜牧业已成为原州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畜牧业生产基本情况
(一)、养猪生产发展快、效益好
1、猪价高、效益好。今年上半年,肉猪价格居高不下,5月初活大猪收购价格持续走高,猪肉价格由4月份的12元/公斤,上涨到14元/公斤,到5月下旬上涨到16元/公斤,进入6月份上涨到17元/公斤,上半年,固原市猪肉价格同比上涨了31.8%。一头肉猪的纯利润在150~300元之间。仔猪市场价格高达150-200元/头,同比增长3倍左右。 猪肉价格上涨原因: 一是饲料价格的上涨,使养殖成本加大。二是受上年生猪链球病毒的影响存栏数减少,致使收购价格上涨。
2、生猪出栏快速增长,存栏有所下降。上半年,原州区生猪存栏4.12万头,同比分别下降4.2%,。其中:能繁母猪3470头,同比下降3.2%。生猪出栏3.94万头,同比增长6.4%。猪肉产量2952.55吨,同比增长2.3%。
3、生猪饲养环境改善,疫情减轻。由于各地加大动物防疫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监管力度,加快了规模养殖场建设步伐,生猪饲养环境得到有效地改善,成活率明显提高。
(二)、家禽生产恢复,禽蛋产品价格上涨
1、禽产品价格上涨,家禽养殖普遍盈利。由于去年禽流感的影响有一定的持续性,加上今年玉米等饲料价格上涨,上半年家禽出栏多,补栏少,家禽存栏量进入近年来低谷;5月下旬,由于猪肉价格上扬和禽产品市场供应量的偏少,禽产品价格迅速上涨,上半年禽类价格上涨17.5%,鲜蛋价格上涨47.18%,养禽业开始进入良好的发展阶段。
2、存栏量下降21.9%,出栏增长21.1%。上半年,原州区家禽存栏29.68万只,同比下降21.9%,出栏家禽12.23万只,同比增长21.1%,家禽肉产量2434吨,同比增长41.8%。
(三)、草食动物出栏率不断提高,肉类产量增加
今年以来原州区食草家畜养殖业呈加快增长的趋势,上半年全区牛出栏量达到2.72万头,同比增长23.6%,存栏9万头,同比下降2.1%;羊出栏量达到12.38万只,同比增长20.5%,存栏24.16万只,同比下降7.3%。上半年牛肉产量3273.8吨,羊肉产量2664.36吨,分别增长10.2%、29.7%。牛、羊出栏增长、存栏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持续干旱,使养殖户饲草饲料库存量减少,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增加,农民大量淘汰老畜和幼畜。二是品种改良、规模养殖和科学饲养是出栏大幅度增长。三是由于近几年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草食畜动物的需求量增加。食草家畜养殖的发展,在逐步改变原州区畜牧养殖业格局的同时,对改善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四)、畜牧业持续增长,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据调查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来自牧业的为314.13 元,其中出售牧业产品收入为313.4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6%。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39.35%。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建设具有原州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
二、存在的问题
原州区畜牧业虽有较快发展,但较畜牧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仍有一定距离,还处于初始不发达阶段,发展速度和增长方式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龙头企业不强。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尤其是能真正发挥产业化龙头作用的企业更少,缺乏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无品牌产品和外向型产品,畜牧产业链还没有真正形成,难以对畜牧业的发展发挥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二)养殖规模水平不高。一方面,畜牧业生产主体主要是农户,仍以零散养殖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无规模化、集团化生产的优势;另一方面,新的科学技术尚没有普遍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传统粗放经营方式仍占很大比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销售渠道单一,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农户、生产者对扩大再生产存在后顾之忧。加工龙头与生产基地联结不紧密,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制约着畜牧业向纵深发展。
(四)服务体系不完善。虽然原州区的动物防疫体系得到了有效强化,但是在良种繁育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市场信息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仍需要加强。
(五)养殖资金不足。据调查了解,原州区农民每年将纯收入的90%都用于维持基本生活消费,用于积累的仅占10%。因此,发展生产只能靠银行贷款,而银行、信用社贷款期限一般都在10个月以内,数额在3000元左右,这样短的期限和小额的资金,只能发展短期育肥。由于资金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农户规模化经营和自繁自育的发展能力。
三、发展畜牧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一)培育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引进国内知名的乳品加工、肉品精深加工和皮毛加工等企业集团,参与原州区畜产品建设,以此拉伸产业和产品链条,提高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经济效益。鼓励和扶持广大养殖户、养殖场,利用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参股聚资,联合兴办龙头企业。
(二)狠抓生产基地建设。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是龙头企业的依托。制定扶持养殖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能辐射带动区域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型养殖场发展,促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继续采取“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尽最大努力解决农户想养畜无资金的问题,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村和规模养殖户,培育一批技术先进、效益良好的专业养殖村社和规模养殖户。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畜产品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实现其价值,可以说“市场”是畜牧产业化的总龙头,必须把培育和建设市场置于推进产业化的首位。一是建立畜产品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全市规模最大,交易活动最全,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畜产品集散中心,吸引周边地区畜禽进入我区交易,以大流通促大发展。二是发挥营销实体和运销大户的作用。鼓励各类畜产品购销服务组织及养殖专业户积极参与流通,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运销大户在流通中的作用,建立稳定广阔的销售渠道。三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信息建设进程,建立上与业务部门、畜产品主要销售区,下与养殖基地、龙头企业、养殖协会联系的信息网络,及时掌握畜禽产品产销形势,做好市场超前预测,定期向养殖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指导生产和流通,加快畜禽产品流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