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将灵武羊绒产业园定位为羊绒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退出羊绒初级加工;将同心羊绒产业园定位为全国羊绒集散地,只加工无毛绒,在精深加工方面要适度发展,不能形成与灵武羊绒工业园相似的发展方向。
看点一:灵武后来居上
产值从7亿元飙升到15亿元,灵武市羊绒产业短短3年时间创造了“神话”。
3年前,该市只有一家企业可以从事简单的羊绒条加工,如今,入园企业已达41家,解决就业4000人,并吸引英国道森、新疆新意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年产值占全区羊绒企业产值的80%%,形成在宁夏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有竞争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发展格局。
目前灵武市已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中国精品羊绒产业名城”,并列入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
思考一:羊绒业栉风沐雨,灵武市后来居上,恐怕最不愿面对这一结果的就是同心人。
早几年灵武人无论从经商理念、原绒购销经验还是原绒初加工上,都远远落后同心县,可以说灵武人是跟着同心人学做生意的。但是,“世界羊绒看中国,精品羊绒在灵武”,灵武人短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说明市场是无情的,机会却是均等的,谁抓住机会,谁就获得胜利。灵武市交通便利,又撤县建市,这一机会被紧紧抓住了,于是好运便光顾了他。当然,市场经济也有一定的潜规则,谁都不能破坏,谁破坏,谁就要付出代价。
看点二:清河海纳百川
羊绒产业在清河是 “飘来的种子”,但是,因为当地给它以合适土壤,终使羊绒产业在清河扎根发芽,之后不断发展壮大,并早在10年前就赢得“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美誉。
尤其1998年左右,全国羊绒市场一片萧条,唯独清河“一枝独秀”。连我区同心县的羊绒户们也跑到清河创业,清河人利用外地人干成羊绒大事业。20多年过去了,清河已成为集羊绒加工、深加工为一体的大市场,出现诸多的羊绒成衣品牌,如东高、兔皇、依逻迪……吸引包括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在内的140多名高级人才到清河供职。在清河,因羊绒而发家的,现已出现亿万富翁,至于上百万,上千万的人比比皆是。
思考二:一块平原,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也就是说不产一只羊的清河,何以成为世界最大的羊绒加工集散地?
清河县走的是一条资源开发、技术改造、规模效益、富民强县的路子。可以说,越没有资源的地方,越能激发人干事的激情。没有物质资源不要紧,资源是共享的,而没有了胆和识,也就不会创造,更不会达到资源共享。
开放的市场是股洪流,任有本事者竞逐。
看点三:同心知耻后勇
同心县是宁夏羊绒产业的发源地,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有过辉煌的历史,更有过深刻的教训。1988年,同心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集散地,全县羊绒流通从业人员近万人,年经销羊绒2800吨,羊绒税金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53%。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于引导不力、资金短缺、经营不善、诚信缺失等因素影响,致使外地客商不愿涉足该县羊绒市场,本地一些经营户又到异地寻求发展。同心县羊绒市场跌入低谷,到1997年全县羊绒企业上交税金下滑到11万元。
近年来,同心县抢抓自治区将羊绒产业列为区级支柱产业,并确立本地为重点绒毛产业区,给予大力扶持和积极培育的机遇,以做大做强羊绒产业为目标,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开始重振羊绒雄风。同心县制定了绒毛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成立了绒毛协会,组建了贷款担保基金中心,优化羊绒产业发展环境,全县羊绒产业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去年全县收购原绒近5000吨,同比稳中有增,其中收购蒙古、阿富汗、吉尔吉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羊绒2000多吨。
全县现有绒毛经营企业100多家,其中羊绒加工企业43家,规模以上企业20家,去年全县羊绒企业上缴税金165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1%;安置劳动力2000余人。
全县现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26家,对外贸易额达到4亿元,出口创汇达到1800多万美元,德海、恒通、润雨、春天等公司产品销往美国、日本、意大利、荷兰等国。
思考三:同心县曾因诚信缺失失去最好的发展机会,也失去很多经营人才。和远处的清河比,那里同心籍羊绒企业多达80余家,为清河县每年带来财政收入2000多万元;而落户同心县的企业仅有40多家,年均上缴税金1000万元。和近处的灵武比,这位曾经的徒弟,因为抢抓机遇,早超过了老大哥。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但一定要知道自己失误在哪儿。
诚信是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基础,现在的同心人已经在心里坚定了这样的认识。2006年,同心县个别羊绒企业经营不善,出现无法偿还银行贷款现象,县羊绒协会组织羊绒企业共同承担债务,偿还信贷资金2070万元,除为银行挽回不必要的损失,也重新打造诚实守信新形象。人不怕犯错误,就怕不改正错误,同心人能够深入反思,继而奋起直追,正应了那句成语:“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后 记
宁夏以创新经济环境促羊绒产业发展,目前,全区羊绒生产企业年出口创汇过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20%%以上,其中圣雪绒、阿尔法绒业、马斯特和德海集团公司4家企业出口总额达9927万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19.4%,比两年前的4900万美元增长一倍以上。
全区现在已基本形成灵武、同心两大原料集散地和加工基地,在全球同行业中占据四个第一:原绒收购队伍规模第一,遍布全国11个省区及周边7个国家的原绒产区;原绒收购量第一,占全球原绒产量的60%;分梳绒产量第一,占全球产量的56%;分梳绒质量第一,宁夏几家大企业对分梳绒工艺的创新和分梳机械的改造世界领先,享有“世界羊绒在中国,精品羊绒在宁夏”之美誉。
然而,有关专家也担心同质化发展现象有可能侵入灵武、同心两大羊绒产业园区。
专家建议:将灵武羊绒产业园定位为羊绒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退出羊绒初级加工;将同心羊绒产业园定位为全国羊绒集散地,只加工无毛绒,在精深加工方面要适度发展,不能形成与灵武羊绒工业园相似的发展方向。当然,宁夏羊绒企业也要坚决破除小打小闹、急功近利、小富即安、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市场观念。只有这样,宁夏羊绒产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