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都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农村信息化备受瞩目。
本报也连续三年持续密切关注热火朝天的农村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引导与培育,当前,农村信息化正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基于对政府、企业、农民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全面调查采访,本报记者深入剖析了农村信息化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并提出了问题与隐忧。从政府投资运行,到产业化运作,迅速升温的农村信息化如何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市场化运作为何被寄予重托?它又将遭遇哪些暗礁?
在广东省采访时,当地信息办的一位专家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海岛上住着几千户居民,他们世世代代都光着脚。有一家鞋厂率先上岛,游说居民们穿鞋。很快,这家鞋厂就撤下来了,老板摇着头说:“岛上没有穿鞋的习惯。”另一家鞋厂又来到岛上,这次,老板免费给居民们发鞋。一年以后,习惯穿鞋的居民再也不愿光脚了,他们纷纷找老板买鞋,这家鞋厂很快在岛上占有绝对市场。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培养农民穿鞋的意识,就要有那家鞋厂老板的魄力。”这位专家说。
农村信息化和其他领域不一样,天生“贫血”,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资金缺乏,要想在贫瘠的土地上结出信息化的硕果谈何容易?因此,农村信息化从一诞生起就依靠政府“输血”长大。
2006年,本报记者在黑龙江、山东、河北等地采访,曾目睹当地对农村信息化市场化的探索。黑龙江省穆棱市杨木村村民田军投资两万多元建立起信息服务站,购进6台电脑。村民上网查信息不收费,聊天玩游戏每小收费2元。开业以来,每天只有十几个人来上网,大多是浏览网上信息的,一天只有十几元钱的收入。田军每个月要付500元的网费,加上水电费,一个月下来收入还顶不上这些开销,收回本钱变得遥遥无期,盈利更是难以想像。
为什么农村信息化项目“造血”这么难?一是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不清楚信息化能为他们带来什么;二是缺乏像开头故事中的鞋厂老板那样的企业,大多数企业仍将农村市场视为蛮荒之地。
然而,这一现象在2006年开始改变,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深入,政府探索农村市场化的力度开始加大,模式不断翻新,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觉醒,搭车农村信息化。这些市场化运作具体是什么,背后又埋藏着哪些隐患?为此,本报记者深入全国广东、湖北等地,探求农村信息化如何从“输血”走向“造血”。
上篇:企业搭车农村信息化
“两三年前,只有我们少数几家公司做农村信息化的时候,感觉非常孤独。” 英特尔中国大区新兴业务发展部经理周力说。2005年7月,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英特尔
中国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开始了政企互动共建信息化体验中心的探索。这也是英特尔全球“世界齐步走”计划(the World Ahead Program)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它被命名为英特尔“世界齐步走,信息高速村村通计划”。
广东移动也和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签署了全省信息化推进工作的框架协议,其中一个具体项目就是推进农村信息化。2006年上半年,广东移动推出了“农信通”平台,为全省农民提供了2亿条免费短信息服务。
2007年,越来越多的IT企业开始进入农村信息化,从政府一方唱独角戏,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入,农村信息化似乎正在成为炙手可热的蛋糕。
掘金农村市场
2003年,广东省正式启动山区信息化工程,从一开始,广东省信产厅就在探索政企互动模式,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参于。到2005年,参加的企业有广东移动、英特尔中国和T
CL厂商三家,2005年10月,由三家共同出资的全省首个乡镇信息化体验中心在惠州市惠东县落成启用。后来,中国电信、爱立信也加入进来,爱立信中国捐助1000万元用于支持梅州山区信息化建设。
目前,企业参与市场化动作的模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出资,用于建立信息化培训中心和体验中心,如广东省政企互动的模式;二是以捐赠或者以成本价出售的形式提供相关产品,如正在全国如火如荼进行的信息化大篷车。4月23日,微软向河南省政府捐赠了两辆“信息大篷车”,每辆车上装有16台电脑,并配有一个培训教师,大篷车走到哪里,培训就进行到哪里。同一天,微软捐赠的“河南省漯河市信息化培训基地”也正式揭幕,容纳了50台配有网络连接的电脑。
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参与农村信息化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微软、英特尔等跨国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不仅实力雄厚,而且目光比较长远,更加看重承担起社会责任,并重视政府关系维护和品牌形象塑造。微软此次赞助农村信息化,源于2006年5月与信息产业部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其中阐明,“微软将与信息产业部合作,未来5年内,微软将总共投入至少2.5亿元。”英特尔也因为对农村信息化、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贡献,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最佳企业公民奖”。
当然,本土企业的实力不如跨国企业雄厚,他们在投资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希望能获得支撑长远发展的利润。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包括农业税的减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一些企业明确感受到农村市场在不断成熟。
襄樊神农信息科技公司是具体负责湖北省襄樊市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的公司,在建立信息服务站的时候,出于成本考虑,公司用DIY的电脑代替了品牌电脑,还向农户提供售价200元左右的“神农通”手机。如果试点顺利的话,农用手机等硬件设备也将成为收入的来源之一。襄樊神农信息科技公司的控股方——湖北神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还打算在北京注册一个无属地的公司,这样的话,公司将来能够开拓的市场就更广阔了。
参与了信息产业部农村信息化山东试点的海尔集团计算机本部一位负责人表示:“对城市消费者来说,海尔电脑是一个新兴品牌,但是对广大的农村用户来说,海尔家电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如果能让农村消费者首先接触、了解海尔电脑,就能让海尔电脑的品牌在农村消费者心目中占据先发优势,这会给海尔电脑进军农村市场打下很好的基础。”据了解,目前海尔的渠道布局中,3000多家海尔专卖店中的2000多家都分布在县一级以及较大的乡镇,海尔品牌在农村具有一定基础。
短期获利是个坎
企业纷纷搭车农村信息化,在信息产业部即将启动的农村信息化项目中,英特尔、微软、海尔、移动等厂商的名字都位列其中,农村信息化一时间炙手可热。然而,目前
的状况是,企业离真正受益还有一段距离。
超卓电子有限公司是广东省德庆县的TCL专卖店。2006年6月,TCL和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合作,把信息服务站开进了专卖店。专卖店主管吴杰斌介绍,在信息服务站建立之前,TCL没进过农村市场,属于从零做起;仅仅一年工夫,TCL就在德庆占据了25%的市场份额,和联想、惠普、七僖等品牌并驾齐驱。
然而,市场份额的增长并不能代表PC厂商的利润也实现增长,超卓电子一个月TCL电脑的出货量是30台左右,但是,从2005年到2006年,TCL向山区信息化捐赠了近500台电脑。“参与这个项目需要厂商有很大的勇气,要有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在这个项目里,TCL除了获得品牌形象外,就没有其他利益了。”TCL电脑科技有限公司华南大区行业经理李华说。
海尔今年向农村信息化投入了2000台电脑,除了提供给信息化大篷车的几百台电脑,信息产业部给了一个成本价外,其余电脑都是以捐赠形式提供。但是,据说这个成本价比海尔电脑单纯的材料成本还低200~300元。此外,海尔还认购了几辆大篷车,并给予培训费用上的支持,据估算,这一年投入就在500万元。“目前还在海尔的承受范围内,但说实话,我们也并不清楚未来会怎样。”海尔集团一位内部人士说。
襄樊神农信息科技公司的控股方是一家民营企业,承受的经济压力相比也更大一些。眼下唯一看到的收入,就是从农户定制襄樊移动“农信通”短信服务中获得的分成收入。据说,今年“农信通”定制用户有望达到5万个,以每月2元包月费计算,公司一年可以收入84万元。相比首批350万元的投入,这笔钱也只是杯水车薪。那么,公司会不会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呢?公司负责人婉转地表示,“就算我们不做了,也会有其他看好农村信息化市场的企业接班”。
虽然农村信息化并不是个立竿见影的买卖,但是很多厂商还是抱着为长远目标考虑、为农民服务的心态参与其中。对农村信息化来说,厂商的纷纷加入无疑是件好事,但并不是企业介入就能解决农村信息化的所有问题。企业与资金涌入之后,政府该如何引导资金的有效投入?如何在服务农村、农民的大前提下,协调不同企业为同一个目标整合资源、更好地合作?在探索农村信息化长效发展机制上,政府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下篇:
农村信息化热潮,是虚?是实?
从天生“贫血”到系统“输血”,再到人工“造血”,迅速升温的农村信息化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市场化运作被寄予重托。然而,风起云涌的市场化热潮是虚还是实?
经历了近一个月的深入采访,本报记者提出了如下隐忧。
信息服务站为何“退烧”?
“其实,轰轰烈烈建立起来的信息服务站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某位在农村深耕多年的政府官员这样对记者说。
从去年开始,上到政府下到企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信息服务站也作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载体而被各地普遍采用:从县到镇、再到村,电脑浩浩荡荡地铺到村委会。今年,很多省信息产业厅都计划将信息服务站扩建到上千家。
信息服务站作为“火种”将信息化延伸到了农村,然而,它是不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宝呢?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调查,记者发现,各地的信息服务站普遍比较冷清,电脑空置率较高。有的信息服务站配备了近十台电脑,但是每天来上网的人不过十来人。很多站长也表示,摆放的电脑很少有被人全部占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