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争之惑:一、黄金豆变成伤心豆


 
  眼下正是大豆刚刚完成收购的时候,按理说这也应该是豆农们清点钞票,收获喜悦的时候,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从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黑龙江了解到,今年大豆的平均收购价只有1.1元/斤,已经跌破了成本价,中国豆农为此减少收入34亿多元,近120万农民将因此失业。有专家指出,中国大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不加以改善,中国大豆将可能被挤出中国市场,甚至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灭绝。我们知道,中国是大豆的发祥地和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为什么中国大豆会频频告急?中国大豆到底怎么了?

  一、黄金豆变成伤心豆

  8月底,记者来到大豆产量占全国1/3的黑龙江。在这里,大豆是上百万农民的生活命脉。然而2006年,豆农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豆,播种面积却比往年减少了25%以上,达到900多万亩。豆农们辛苦一年种植的大豆不仅不能增加收入,反而让他们赔了钱。黑河地区位于黑龙江北部,是全省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当记者在黑河下辖的北安市一家油脂厂采访时,我们正好遇到了前来卖豆的农民于壮。虽然大豆卖掉了,喜悦却并没有写在于壮脸上。

  记者:“这一共是卖了多少钱?”

  于壮:“1万4千2。”

  记者:“拿到钱心里高兴吗?”

  于壮:高兴,哎,也不高兴,赔钱啊,少卖钱了,也就不高兴了。”

  记者:“往年这么多豆子可以卖多钱?”

  于壮:“得卖2万多,最多的时候一斤1.37元,现在1.15,这得赔多少钱?!”

  记者:“好几千呢。”

  于壮:“赔5.6千块钱,就这些豆子得赔5、6千块钱。”

  记者:“那怎么办呢?”

  于壮:“怎么办?没招啊,老百姓这些豆子不卖不行。”

  为了解豆农现在的真实生活状况,我们跟随于壮,一起来到了他位于黑龙江北安市自治林场的家里。回到家里已是中午,一点儿剩饭是于壮一家三口的午餐。

  于壮:“老百姓太苦,就吃大米饭、馒头、咸菜。”

  记者:“以前吃什么?”

  于壮:“以前还有点儿菜,现在啥也没有。”

  记者:“这种状况持续了多长时间了?”

  于壮:“3年了。”

  得知记者前来采访,于壮的邻居们都围上前来向我们反映他们的困境:由于家家户户种植的基本上都是大豆,大豆卖不出去直接导致了他们生活水平的直线下降。当村民们把我们带到家里拍摄时,眼前的一幕让我们震惊。

  尽管采访之前记者对这些豆农的经济状况已经有所了解,但真正深入到这些农户家里时,他们的贫苦状况还是超出了记者的预料。记者现在所在的这户农民家里,如果说家徒四壁也毫不为过,因为家里最值钱的家当就是这台90年购买的黑白电视机。而像这样的状况在这个村子里并不是少数。

  记者:“以前的大豆是不是比现在好卖点儿啊?”

  村民:“以前比现在好卖点儿,价格还高点儿,今年价格特低了,也不收入。”

  对于于壮和他的邻居们来说,大豆意味着赔钱,而对于种豆大户来说,大豆则意味着积压。在黑龙江赵光农场,我们见到了种豆大户赵荣,靠着种大豆,赵荣往年年收入能有5、6万元,不仅给家里添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还翻修了房子,给儿子娶了媳妇,然而从2005年开始,丰收带给赵荣的却不再是喜悦,以往商贩主动上门收购的大豆从这年开始变得无人问津,收获的120多吨大豆就这样堆在赵荣家的粮库里,堆了一年。

  记者:“存放的100多吨大豆准备怎么办?”

  赵荣:“没办法,等。”

  记者:“等到什么时候?”

  赵荣:“等到价格好一点。”

  记者:“你估计价格有可能会好转吗?”

  赵荣:“那我盼望着好啊,好不好现在也不知道,盼望着好一点儿,我们也能卖出去。”

  记者:“如果盼不到怎么办?”

  赵荣:“只好等,没办法,现在根本就没有人来收。”

  眼看今年的新大豆就要收割了,看着价值10多万元的还没卖出去的旧大豆,苦苦等待的赵荣不知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就在豆农们为销售去年的大豆忧心忡忡时,更揪心的事发生了。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描绘了东北大豆曾经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曾经让无数豆农引以为豪的黄金豆如今却变成了伤心豆。再过十几天就是大豆的收割期了,往年这个时候,豆苗都能长到70、80公分高,每株豆苗上能结40、50个豆荚,而现在豆苗只有30、40公分高,豆荚也只有寥寥七八个,这样的长势对于本来就已经卖豆难的豆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赵荣所在的赵光农场在黑龙江的104家农场中属于中等规模,大豆种植面积有20多万亩,主抓生产的副场长高云龙告诉记者,由于天气、药害等原因,赵光农场今年的大豆产量预计要比往年减产25%以上。

  记者:“今年下来你们整个的收成比往年相比大概得损失多少?”

  高云龙:“全场得损失2000万以上。”

  记者:“这2000万对于你们农场来说意味着什么?”

  高云龙:“意味着整个的收入,职工的纯收入基本都没有了。”

  2005年,东北大豆有20%左右积压在农民手里,全省大豆种植面积减少了25%,明年预计还要减少40%。无奈之下,一些东北豆农改种了小麦、大麦等其他作物。那么在中国另一个大豆主产区——内蒙,因为气候、纬度等原因,不适合改种其他作物,那里的豆农又将如何生活呢?《中国财经报道》记者从北安驱车300多公里,来到素有大豆之乡美称的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在这里的巴彦农场,我们看到了更加荒凉的一幕。

  如果说大多数东北豆农还对今后大豆价格的走势心存一丝侥幸,希望通过囤积大豆来尽可能减少损失的话,那么很多内蒙豆农则彻底放弃了这种希望,在内蒙古巴彦农场,我们看到很多农户都是大门紧闭、杂草丛生的景象。这里的村民告诉我们,从去年年底开始,很多豆农都选择了放弃土地,外出打工。

  记者:“这还是十星级小康文明户?”

  村民:“早了,这是94年。”

  记者:“这家什么时候走的?”

  村民:“今年春天走的,也是20、30亩地,还欠公款,30亩地,年头不好,种地都没有种子,没有化肥,这么的就自己打工了。”

  记者:“这家是几口人?”

  村民:“三口。”

  记者:“都走了?”

  村民:“孩子扔给岳母了,剩下两口子去了,上北京。”

  记者:“像这种情况在你们大队多吗?”

  村民:“他这个队有几户,我住场部,在我们场部这种情况多了,得有个百十户。”

  豆农们告诉记者,2003年的时候,大豆的平均收购价还在1.5元/斤,最高甚至涨到1.86元/斤,04年就跌到了1.3元/斤,05年1.13元/斤,已经跌破了成本价,而今年降到1.1/斤还卖不出去,但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涨价,再加上土地租金,算下来每斤大豆至少要卖到1.3元/斤才不赔本,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明年不知道又有多少豆农将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