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抓好农业,特别是抓好能够快速促进农民增收的畜牧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辽阳市畜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成为全市农业经济的第一主导产业。为推进全市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深入调研和论证,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时期要努力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强化动物卫生工作,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畜牧产业格局,实现全市畜牧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同时,确定了到2010年的主要目标,全市畜牧业产值实现45亿元,年均增长1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农民牧业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 年均增长11.5%;畜产品出口创汇实现2000万美元;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30亿元。为此,今后在工作中必须把畜牧业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并与其基本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坚持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实现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为推进畜牧业发展,我们把发展和建设标准化畜牧业小区和规模饲养场作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点,积极引导分散饲养户逐步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方向发展。到2010年,全市将新建标准化畜牧业小区300个。
一是强化对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政策引导。制定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扶持政策,设立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制定的《辽阳市养殖业发展倍增计划》中确定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建设,积极稳妥、有重点、分步骤地发展不同形式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
二是妥善解决养殖场所建设用地问题。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要合理安排规模养殖场和畜牧业小区建设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的规模养殖场、畜牧业小区,用地一律按农业用地管理,享受农业保护地的政策。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畜牧业小区的,要依法履行相应的建设审批手续。
三是加大发展畜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资金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生产方式转变的瓶颈。我市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广多户联保和党群共建致富联合体等信用贷款发放经验,组织农民与信用社对接,争取畜牧业生产所需资金。市农村信用联社根据畜牧业生产特点对畜牧业小额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进行了调整,贷款额度由1000-3000元增加到3万—5万元,贷款周期从春贷秋收调整为一个畜牧业生产周期。
四是着力解决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养殖风险问题。通过市政府的协调和努力,财保辽阳分公司经请示省保监会,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市开展畜禽保险业务试点,具体业务由辽阳市农业保险服务中心承办。市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试点内畜禽保险的农户给予适当保费补助。今年,进一步完善了畜禽保险工作,积极探索长效工作机制,根据动监部门提供的情况选择养殖规模比较集中的乡(镇)村实施整体推进,将参保面扩大到适度规模养殖户,并逐步覆盖全体农户,重点代办肉蛋鸡和生猪保险业务。同时,做好保险监督工作,有效规避道德风险,并逐步使该项工作由政府推动行为转变成为政府引导、个人自愿的市场化行为。
二、坚持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与生活宽裕相结合,促进农民快速增收
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的目的是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农民生活宽裕。基本途径是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化经营。为此,必须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科学定位、统一规划、统一目标、分工科学、责任明确、市场调节的畜牧业生产体系,走外延和内涵相结合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
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发展优质产品和优势产业。要从我市资源条件、区域特点和发展潜力出发,巩固蛋鸡产业,做强生猪和肉禽产业,做优肉牛和绒山羊产业,突出发展貂、狐狸和奶业。优化生猪生产要重点提高三元杂交猪比重,确保产品质量,发展精深加工,扩大外调和出口;优化肉鸡生产要重点解决药残问题,提高产品加工档次,实现直接出口创汇;优化肉牛生产要重点推广最优杂交组合生产模式,搞好规模化舍饲饲养;优化绒山羊生产要重点推广精养舍饲技术,提高产绒量;优化貂狐生产要重点抓好丹麦种貂和芬兰种狐的引进,建设好全省唯一的种狐、种貂繁育基地,扩大特种珍稀动物养殖规模;优化奶牛生产要重点抓好奶牛胚胎移植,增加饲养数量,提高单产水平,推动奶业超常规发展。
二是增强优良种畜育种能力。通过育种协作组织的发展建设,积极开展种畜测定,尽快实现全市畜禽良种的自育、自繁、自给。市县两级要以加强种畜禽扩繁场建设为重点,以高效繁育技术和繁育模式应用为突破口,加快良种扩繁速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创办良种繁育基地,积极开展合资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繁育技术,不断提高种畜育种水平和供种能力。通过完善改良设施、提高改良技术人员水平和改良服务水平等手段,重点加强肉牛、奶牛、肉羊和绒山羊等人工改良站点建设,满足养殖户的生产需求。通过采取高新技术抓引进、常规技术抓普及、适用技术抓推广等措施,加快畜牧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步伐,重点在胚胎移植、转基因技术应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三是加大秸秆开发力度,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在加强草业生产管理,采取退耕还草、农田种草、草田轮作等措施,推进种草养畜工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市123万吨可利用农作物秸秆的资源优势,以提高利用率为重点,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禽,实施舍饲精养。为此,要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加强秸秆贮制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秸秆养畜综合配套技术,使秸秆开发利用工作实现新突破,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奠定基础。
四是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外向型畜牧业发展。突出抓好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积极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着力培养一批市级、省级以至国家级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特别要着力推进辽阳市中达食品有限公司、大成农牧业有限公司、辽宁新风牧业有限公司、辽宁健康集团等龙头企业实现新发展,不断提高加工能力以及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国内外市场的覆盖面,增强辐射能力,带动生产基地发展,走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发展之路。要进一步改善畜产品出口环境,支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做好质量体系认证、环境质量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继续巩固禽肉、猪肉、羊绒等传统出口创汇产业,积极开发蛋品、牛肉、羊肉等出口创汇新产品,开创外向型畜牧业发展新局面。
五是全面加强动物卫生工作,保障养殖户稳定增收。动物卫生工作是加速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系到畜产品安全和人身健康,更关系到农民致富和社会稳定。为此,要坚持“内防外堵”的工作原则和“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免疫要求,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切实搞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要在现有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投入,落实措施,建设无公害畜产品基地,以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为目标,把我市建设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无疫区和畜产品出口基地。按照“统一规范、简便高效”的原则,实行以产地认定为基础、产品认证为核心的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强化安全监管工作,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打击制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和假劣兽药的违法行为,控制好动物产品的药物残留。
三、坚持标准化畜牧业小区建设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近几年来,畜牧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畜禽粪便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提高了传染病的传播几率。因此,今后要严格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的原则,强制推行以畜牧业生产环境整治、疫病防控和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相结合的村外标准化畜牧小区建设。
一是规范标准化畜牧业小区建设。要坚持标准化引导、规范化发展的原则,突出动物卫生和环境保护,加强技术指导,严格执行我市先后出台的一系列畜牧业小区建设的“两分、三通、五有、六统”标准。 “两分”,实现人畜分离、净道与污道分离;“三通”,实现水通、路通、电通;“五有”,确保有合作经济组织、有粪污处理设施、有防疫设施、有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有管理制度。“六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统一品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
二是推行畜牧业小区多样化建设模式。坚持以民营为主体,通过民办公助、龙头带动、能人推动等形式,建设标准化畜牧业小区。重点推行三种小区建设模式:股份制型,吸收农民入股,获利股东分红;托畜所型,由集体或投资商建设畜牧业小区,将农民散养的畜禽引进小区统一经营管理;公寓型,大型龙头企业兴建现代化畜牧业小区,无偿提供给农户从事畜牧业生产,企业负责供种、供料、供药和产品回收。
三是抓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工作。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推进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重点抓好畜禽粪污治理典型示范,并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逐步推广四种治理方式:除味;建立粪污四级净化池,实行四级净化、循环利用;在标准化畜牧业小区实施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实现种养业的良性循环;制造有机肥。
四、坚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与实现民主管理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实现畜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构筑起农民参与民主建设的载体,增强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一是抓好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项新生事物,要本着“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