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沟乡农民翻新致富经

一年之计在于春。目前正值春耕大忙时节,农民选准发展项目,对于全年增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笔者在岷县寺沟乡农村采访中发现,一些农民的增收做法值得借鉴。

  徐珍:唱响“养猪曲”

  在寺沟乡八步川村,农民徐珍正忙着修建新暖棚猪舍。他高兴地说:“现在政策就是好,种地不收税还贴钱。咱农民养猪,政府还给上保险,凭一个身份证可直接到农信社借贷,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现在生猪价格好,收入也高。今年正月里,我就开始投资40000元修建两栋标准化暖棚猪舍,增加养殖规模,”说着,徐珍摁灭手中的香烟又忙开了。

  徐珍饲养生猪十几年来,不断引进优良品种,传统和现代养殖技术相结合,从初期几只发展到如今的小型养殖场的规模。在徐珍的带领下,寺沟乡生猪养殖的农户已达60多户。目前,寺沟乡养猪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群众养猪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通过政府引导、能人带动,该乡生猪产业已成为增加群众收入的新渠道。

  李锁忠:打好“蘑菇牌”

  近日,笔者来到寺沟乡寺沟村李锁忠家的蘑菇大棚内,只见他媳妇张元春正在蘑菇棚内采摘朵朵硕大的蘑菇。据张元春介绍:她家每年都生产蘑菇,年收入在万元以上。今年春节前,蘑菇又赶上了好价钱,又得到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这不,我正加强蘑菇的喷水控温管理,让蘑菇产出更大的效益。”说着,她高兴地笑开了,笑得比蘑菇绽放的花朵还动人。

  近年来,寺沟乡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念种草经,做羊文章,唱高效农业戏”的发展思路进行区域化布局,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高效化。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日益兴盛的特色产业让寺沟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截至目前,该乡在4个村共发展专用生产棚30多座,年栽培各类菌袋60多万袋,获利达30万元以上。寺沟乡食用菌产业在“公司+协会+农户”“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运作模式带动下,食用菌种植已经步入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景永军:高奏“务工歌”

  家住岷县寺沟乡寺沟村三社的青年农民景永军,外出闯荡几年后,终于在山东威海某食品蔬菜加工企业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好工作。主要做的是出口蔬菜的加工工作,一年下来,净落15000元。找到致富门路后的景永军,自己好过了,首先想到了和他一样外出打工的邻里乡亲。当年带着该村30多名农村妇女前往山东打工,9个多月下来,最好的挣回了近万元。有了景永军的牵头,到2007年年底,前往小景所在工厂打工的村民已累计达到60多人,每年净挣10000多元,日子过得是越来越红火。

  近年来,岷县把劳务输转工程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通过健全领导机构,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城乡网络,提高劳务输转质量,构建齐抓共管格局,坚持走组织输出和发动群众自谋输出两条路子。通过县乡劳务部门联系、农村能人带领、劳务移民等多种途径,加大劳务输转力度,目前,全县已分期输送劳务人员26800人,其中老基地输送17000余人,自发输出8000余人。使一批遵纪守法、吃苦肯干的农村富余劳力有了创业的一席之地。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