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正在出现加快推进的趋势。新形势,新任务,多元化、社会化和网络化,这些方面的实践特征已经相当明显,理论层面上也给人以不少启示。
新形势与新任务
近年来,中共中央组织部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农村党员教育活动,多方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要求他们带领普通农民群众致富。信息产业部制定并推进农村电话“村村通”计划,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信部信〔2006〕597号)和《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信部信〔2006〕598号),目前都在积极实施中。商务部兴办了新农村商网和新农村商报,做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农产品流通方面的信息服务工作。科技部、文化部、建设部等有关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信息服务计划和措施。涉农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媒体、社团组织等单位,加大了对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力度。
各省区市农业农村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到领导重视,省领导直接出面多方协调关系推动工作的例子很多,有的省领导甚至还亲自过问到应用系统,如浙江、辽宁、吉林等省。目前,差不多各省都将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作为重要内容列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纷纷出台了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方面的专项规划和许多举措,加大了工作力度,增加了投资,实践方面有不少创新,涌现出了不少亮点。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集团和IT企业等工商企业纷纷看好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事业,采取多种模式多种形式进入其中,开展信息服务,拓展市场空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四大电信运营商和联想集团即将与农业部签订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移动与浙江农业厅合作共建了“农民信箱”,与重庆市供销合作社一起搭建了农信通信息服务平台,其省、地、县域公司与所在地涉农部门也实现了合作。中国网通吉林公司与吉林省农委有关单位合作,开通了“12316”农村信息服务热线。中国电信也在积极采取行动,投身到此项伟大的事业中。
其他经济成分,如雨后春笋般组建经济实体,建立服务平台,开展信息服务、网上购物和电子商务等经营活动,力图网上淘金。如中国枣网、中国大蒜网、中国西瓜网等,都是民营经济实体在运营。杭州新农门,以农民工为信息服务对象,是风险投资、股份制合作制性质。中华粮网,支撑单位是一个中国粮食储运公司控股的股份制公司,主要实行托市小麦、稻谷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福建厦门的海峡农业网、海峡畜牧兽医网,为台湾、大陆两家社团组织和一家民营公司所共建。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模式和形式,已在悄然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据初步总结,仅甘肃一个省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就出现了“金塔模式”等六种服务模式。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市场正在朝着比较健全的方向发展。政府公益性信息服务和商业性信息服务正齐头并进发展和融合发展。有的政府公益性信息服务,为了更快更有效的发展,已开始探索部分实行收费服务的路子。公益性信息服务单位,其操作层面的事情有的已在实行外包制,如上海、浙江等省市农业部门的做法。以赢利为目的、以公司为经营主体、以网站为经营平台、以信息服务为赢利手段的现象越来越多。网上购物已属平常,电子商务已经起步,切实收到成效的例子不胜枚举。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的参与,已经揭开了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市场竞争的序幕。群雄逐鹿,鹿死谁手?有人在闯,有人在抓紧谋划。这说明,我国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局面开始活跃和富有生机了。难怪珠江三角洲有的花农自豪地说,他的花卉已经80%以上是通过网络成交了。
鉴于上述形势,2006年10月农业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农市发[2006]16号)文件,对有关事项作了部署。
鉴于上述形势,今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这里,信息化被明确列入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的“三化”之中,这是首次说法,而且是中央的说法。该“1号文件”还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单独作为一条工作布置,明确提出:要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鉴于上述形势,2007年农业部实施“十大行动”助推现代农业,提出“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当前,农业部在“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项目实施的基础上,为贯彻落实“1号文件”的精神,发出了《关于开展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工作的通知》(农市发[2007]8号),期望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当前是十分必要的。中共中央文件和各级领导非常强调这方面的工作,要求加强理论、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采取新思路新举措。认识清楚我国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大势及其成因,明确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及其主要任务,多方努力,整体推进,是很值得今天有关决策者、指导者和行为主体首先注意的事情。
多样性与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农村市场主体是多元的,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是巨大的、多层面的、多样性的,需要组织和提供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农业部宏观决策与管理需要的信息和一户农民或者一个企业微观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一二三产业各自所需信息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不同的企业需要的信息是有区别的,同一个企业的不同生产环节需要的信息也不完全一致。既有需求,就要求满足,一般也就会有供给。有多少需求,实际上也能够产生多少供给。另一方面,一个信息服务单位或者一家媒体,要满足所有信息需求是不可能的。如一个生产某种农副产品包装品的企业,需要了解包装方面的信息,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可能没有,而在互联网上浙江一个企业所办的包装网上可能有。但如要了解有关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宏观信息,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可能有,这家包装网上可能没有。所以,信息服务单位或者媒体一定是各有侧重地提供信息服务。有的偏重于提供宏观信息方面的服务,有的偏重于提供微观信息方面的服务,有的偏重于提供专业方面特色方面信息的服务。这说明,巨大的、多层面的、多样性的信息需求必须要求有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信息服务。实践的发展,正是如此。
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就是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服务,除了能够较好地满足多样性的信息需求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或者有条件弥补单一信息服务渠道容易出现信息不全不准或者失真的缺陷。
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曾遭遇三年的经济困难,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德森的研究,他发现中国当时那三年经济困难所造成的后果超过了遭遇了相同灾难的印度,主要原因就在于两国的信息系统现状不同。中国的信息系统是单一渠道(政府信息系统),印度的信息系统是多元的(政府的和民间的),因此当印度某地发生歉收的时侯,及时的真实的信息促成了纠错的机制,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歉收及其他损失。因此,他认为中国应该建立并确保多元信息系统的常规运作,因为多元的信息系统有助于信息本身尽量不被扭曲,有助于最多的信息量能够被社会各方面吸收和利用,有助于弥补某一部门、地方因为误判信息而导致的错误决策。
在我国上述三年经济困难的历史事件过去40多年后的今天,2002年11月我国又遭逢上了SARS疫情(非典型肺炎),一开始也是在信息渠道上出了问题,幸亏中央纠正及时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才使得事态得到了控制。今后要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真正有效的办法就是应该建立并确保多元信息系统的常规运作。
双重作用与社会化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信息服务都是由政府和市场一起进行的,即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相结合。在这些国家,公益性信息服务在信息服务总量中,比重不高,但它起着重要的主导和引导作用。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 “缺陷”的,在“市场失效区”内需要由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其政府有关部门无偿提供的信息产品,就属于这种“公共物品”。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还不够成熟,信息市场发育还远未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需要国家起主导和引导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方面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推进信息服务市场的发展,走公益性信息服务和商业性信息服务相结合的路子。两个层面的服务,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前者起信息服务主导和引导的作用,后者承担大量具体信息服务业务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关于信息服务的宏观环境建设与管理,其所提供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比重趋低,商业性信息服务比重增加,信息服务市场成长趋于成熟,信息服务逐步实现公益性、商业性、社会性。
“金字塔型”与网络化
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如计划经济体制)是自上而下、层级制的管理模式,其组织结构呈纵向“金字塔型”,信息结构也是呈纵向层式的,信息的收集、处理、贮存、传递过程呈“金字塔型”树状结构(见图1)。即顶点只有一个,越到基层,信息点越多,逐级发散。每一层次都是一个信息收集平台,相关信息分别汇集在一个个信息平台上,每个职位和岗位都是信息收集点和处理点;信息呈分散割据式处理和贮存,每一信息平台按照专业化原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