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是内蒙古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200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了《关于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意见》,在饲养方式上,实现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在经营方式上,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一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市场开拓上,实现由局部市场向国内、国际大市场拓展转变。
近几年,自治区发展健康养殖模式主要在良种繁育与推广、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养殖小区)、饲草料加工、疫病防治、产地认定、畜禽粪便处理等方面开展工作。
加大良种繁育
通过建设,全区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良种、改良种牲畜比重大幅度增长,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为依托,以资源为优势,以龙头为带动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的产业化格局。全区已具备了年生产2000头种公牛、6000只种公绵羊、10000只种公山羊和200万粒(支)冻精的种源生产能力,形成了一批科研、良种引进、推广的现代种畜基地。
2007年自治区进一步加大良种补贴的投入力度和覆盖面,自治区安排财政专项补贴资金2220万元,重点补贴肉牛、肉羊、细毛羊和绒山羊。随着牲畜良种化速度的加快。各级农牧部门围绕以“优良的品种、全价的饲料、科学的方法、完备的设施、严格的管理、全方位的技术配套”,突出推广奶牛模式化饲养、肉牛模式化育肥、肉羊模式化育肥、“四良四改”模式化养猪、鸡模式化饲养和农作物秸秆“二贮三化”等实用技术,畜牧业科技含量得到迅速发展。
推进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经营模式的养殖小区,如:企业、农户、政府共建小区、村委会与农户联合建小区、乳品企业投资建奶源基地、个人合伙投资建设牧场园区。
结合实际制定了优势产区奶牛、肉牛、肉羊、白绒山羊、细毛羊、肉猪和家禽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日趋合理,一批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一大批畜产品加工、经营龙头企业的发育和壮大,如以绒毛加工为主的鄂尔多斯、鹿王、仕奇、盘古集团;以乳品加工为主的伊利、蒙牛、奶王等集团;以肉类加工为主的草原兴发、塞飞亚集团等。
发展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2006年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发展到3000多个,带动40万户农牧民与龙头企业建立起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区涌现出一大批产业化发展的典型,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以伊利、蒙牛集团奶牛产业化发展为模式的“企业+农户”经营模式。以草原兴发肉羊产业化发展为模式的“服务+牧户”经营模式。以维信集团绒山羊产业化发展为模式的“工牧直交”经营模式,确立了科、牧、工、贸一体化经营体制,企业经营从源头抓起。以通辽市肉牛产业化发展为模式的“流通+农户”经营模式。
为确保饲料工业健康发展,自治区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企业审查登记证管理办法》。完善了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机制,自治区人民政府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紧急动物疫情控制预案》,各地也制定完善了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全面启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建立健全追溯制度。截止到2006年全区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企业达到15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引导各地改有水冲圈为无水扫圈、改滴供水为自动乳头式饮水、改稀料为干湿料等方法,有效控制了污染物才产生。同时,结合国家实施的沼气工程,畜禽粪便作为沼气原料,发酵后的畜禽分辩用于施肥,发展设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