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畜牧养殖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建设现代畜牧业首先要推广健康养殖。我市从2005年就正式提出了健康养殖的理念,并开始倡导畜牧养殖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市畜牧养殖业一步步发展壮大。

  规模养殖变成了主流

  “鸡鸭满院那都是老皇历了,既不卫生,也不利于疫病防治。现在,俺们这儿都时兴规模养殖,舍饲圈养。”近日,记者在栾城县窦妪镇王村采访时,村民乔广斌介绍说。在村外这个村建有养鸡场20多个,每个鸡场少说也有一两千只鸡。

  乔广斌带领记者来到村东,出村不远就听一处院落里隐隐传来鸡叫声。可是离院门还有10多米,乔广斌就让记者停了下来。

  “别怪俺小气,养鸡场一般都不让外人进,主要是为了减少病菌传播。”这里就是乔广斌家的养鸡场。

  “俺村是个养鸡专业村,像俺家这个规模还算是小的,只有3000多只,村南的神龙养殖场光种鸡存栏就有1万多只呢。”乔广斌告诉记者,“原来养几十只鸡、几百只鸡只是作为副业来搞,为的是挣点零花钱儿。现在可不同了,养鸡成了家里的主业,这3000只鸡闹好了一年能收入一两万元,这就叫规模出效益。”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仅王村,也不仅是栾城县,在全市多数农村鸡、猪、牛散养的现象都已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据悉,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蛋鸡存栏2000只以上的户已达3万余户,存栏量占全市总存栏的85%;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户达到了5200户,出栏生猪占全市总出栏的40%;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户共265户。同时,还建成各类养殖小区335个。舍饲圈养、规模养殖已成为全市畜禽养殖的主流模式。

  标准化程度正在提升

  在人们的印象中,养猪场一向都是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然而,一走进辛集市原种猪场,映入记者眼帘的先是一座整洁的院落,院里花红草绿,盛开的玉兰在微风中摇曳,一派生机。这里是猪场的业务区,与猪舍只有一墙之隔,却闻不到半点臭味。

  发展健康养殖,生产安全畜产品,既是群众消费的需要,也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必由之路。

  健康养殖跟传统养殖最大的区别就是,健康养殖业提出了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养殖方式要从散养户发展到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在生产过程中,要有档案记录和标识,抓好监督和监控,达到生态生产、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再利用;产品要达到无公害标准等。

  要发展健康养殖,必须靠规模化转变畜牧业的养殖方式,靠产业化转变畜牧业的经营方式,靠良种化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靠标准化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近几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健康养殖的发展理念,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政府部门还需在推广品牌化经营,建立完善畜牧企业诚信档案,实施产品产地编码等方面加强引导,以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畜牧养殖效益。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