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市初级农产品出口增长21.2%

 
  扩大农产品出口,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是近年来上海市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2006年,上海市初级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一、上海市初级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特点

  1、初级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比重提高

  2006年,上海市初级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出口额17.6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初级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2%上升到7.4%,提高1.2个百分点。

  2、初级农产品出口主要依托渔业产品发展

  2006年,在全部初级农产品出口中,种植业产品实现出口额2.93亿元,比上年下降1.5%,占全部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6.6%;畜牧业产品实现出口额0.25亿元,下降33.4%,占1.4%;渔业产品实现出口额14.45亿元,增长29.1%,占82%,比重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这几年,海水产品出口表现出强劲的势头。2006年,海水产品出口额为11.83亿元,增长43.1%,占渔业产品出口的81.9%。

  3、市级农业园区已成为全市种植业农产品出口的主体

  近几年,12个市级农业园区发展不断加快。设施农产品和品牌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扩大,为园区农产品出口奠定基础。2006年,市级农业园区设施农产品生产面积达1620公顷,比上年增长53.2%;品牌农产品和认证农产品的生产面积7365公顷,增长15.3%。

  随着设施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和认证农产品的生产面积大幅度扩大,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出口能力逐年增强。2006年市级农业园区种植业农产品出口额1.55亿元,占全市种植业农产品出口的52.9%,已成为上海市农产品出口的主体。

  4、初级农产品出口仍以直接出口为主

  上海市有18家国家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农产品出口代理权,农产品出口的渠道进一步拓宽。2006年,在全部初级农产品出口中,直接出口额为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75.7%,比重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间接出口额为4.28亿元,增长14.1%。

  5、初级农产品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过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农产品出口有所下降,新型农产品出口势头较好。2006年,鸡蛋、大蒜和活猪等传统农产品出口分别比上年下降47.1%、40.5%和30.4%;而鲜切花、海水产品、农产品编织和蔬菜等新型农产品出口分别增长43.3%、43.1%、6.5%和5.7%。出口地区也由原来主要面向东南亚逐步向欧洲、中东、美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发展。

  二、发展上海市初级农产品出口的建议

  近几年,上海市坚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上海市农业的区位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优化农业布局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努力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结构。上海市初级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是也存在着较多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种植业出口品种替代不及时,出口发展缓慢;二是由于生产布局调整,畜牧产品出口全线萎缩,目前出口额仅2000多万元;三是渔业产品主要依靠海水产品出口,淡水产品出口依然不够理想,2006年,淡水产品的出口额比上年下降10.5%。针对上述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发展初级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出口综合竞争力,应有针对性地抓好以下几方面建设:

  1、加快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增强出口竞争的厚度

  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要搞好相应的农业主导产业的建设。重点建设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蔬菜、花卉种苗繁育、水果、食用菌、特种水产、优质家禽六大出口商品生产基地。通过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生产基地,不断增强上海市初级农产品出口的厚度。

  2、扶持大型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增强出口竞争的强度

  目前,上海市拥有国家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要从中选择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拥有出口经营代理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和优惠,让其带动广大农民逐步与国内外市场接轨。通过建设“航母”级的龙头企业,不仅能提升上海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更能增强上海市农产品出口竞争的强度。

  3、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抓好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是实现上海市农业“走出去”,拓展上海市农业的国际化经营,提高上海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优化整合上海市现有的农产品品牌资源,大力开发创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集聚品牌优势,逐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著名农产品品牌,不断推进上海市农业国际化经营。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