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也有品牌?的确,在茶陵,有人为生猪注册了品牌——“犀农”牌无公害生猪。这可是株洲市生猪养殖业的首块“金”字招牌。这块招牌属于该县生猪养殖业协会,发起人是陈武林、李节军。
逆境中谋奋起
2005年的链球菌事件极大地挫伤了养猪户的热情,各地的生猪行业一度陷入绝境。茶陵县的生猪养殖户陈武林、李节军等人积极谋求突破。
在频繁的交流和探讨中,两人取得共识:生猪行业虽然是茶陵的传统支柱产业,但大多是粗放型养殖,品种单一,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差,只有走集团化、集约式养殖之路,才能有效改良生猪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规避市场风险,从而带动整个生猪行业的健康发展。
“质量和档次永远是抢占市场商机和市场份额的保证。”2005年9月,在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陈武林、李节军牵头,茶陵县生猪养殖协会应运而生,据茶陵县畜牧水产局负责人介绍,该协会目前拥有会员215户,去年共出栏生猪35万头,实现销售额1.2亿元、利润520万元,帮助养殖户创收1000万元。
实干中求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协会成立后,陈武林、李节军等人迅速制定协会的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财务定期公开,利益合理分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
紧接着,他们请来有关专家、教授,对会员进行传、帮、带,传授无公害生猪饲养、疾病防治、兽药使用等专业知识,提高会员的养殖技术,并从南昌引进优秀的杜洛克公猪23头、长大母猪400头,为养殖户改良生猪品质。
为帮助会员节支增效,协会实行饲料统一采购,为会员提供优质廉价的预混料200多吨,节约成本20多万元。几个发起人自掏腰包垫付各种业务开销。成立至今,人均垫资近2万元。他们的实干和奉献精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养猪户,;会员由最初的80多户增加至200多户。有650多人在生猪饲养、加工、销售环节实现就业。
开拓中图飞跃
通过摸索,协会决定建立繁育基地,创立优质品牌,打开省外市场,打造生猪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
发展生猪规模养殖,需要大量良种仔猪。协会扶持6个养殖大户购进良种母猪,繁育仔猪,协会内部基本实现“自繁自养”,减少了疫病流行,提高了养殖效益。目前,仅这6个养殖户就存良种母猪1760头,每年可产仔猪3.5万头。
“酒好还要好吆喝。”为打造自己的品牌,该会成功申领了“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并注册了“犀农”牌无公害生猪商标。不仅如此,他们还申请了“肉类出口企业供宰动物饲养登记备案”,为生猪产品走出国门拿到了株洲“第一证”。
生猪是一种“大众”产品,有销路、价格好,养殖户才有效益。该协会认真研究国内生猪市场行情,批准市场定位+与深圳屠宰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在县内生猪滞销时,该协会销往深圳的生猪,价格高于县内市场价0.3元/公斤。仅此一项,会员们就增加收入5.5万元。
同时,陈武林、李节军等人还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与湘潭伟鸿公司合作,分别负责生猪生产和收购加工,使“犀农”牌生猪产品出口欧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