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本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制约当前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农村生产要素供给状况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的需要。现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谈几点认识:

  传统的农户养殖日趋减少,而且这种减少具有客观必然性
  目前传统农户养殖较以前已大幅减少。近期对8个县市区16个乡镇16个行政村500户农户的调查结果是:农村无畜禽户占40%;养猪户占25%,户均0.79头;养牛户7%,户均0.079头;养羊户占22%,户均0.43只;养禽户占58%,户均2.51只。对一个县(每个乡抽四个调查点,每个点调查10户)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从2005年一季度至2005年二季度末,养猪户由60%减少为53%,养羊户由68%减少为66.5%,养牛户由28%减少为26%,养禽户由72%减少为68.5%。
  传统农户养殖的日趋减少,反映了畜牧业发展的规律性,是农民收入增加的结果,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成果,具有其客观必然性。
  1.收入水平提高的需要促使传统农户养殖的日趋减少。传统农户养殖追求种植产品转化,秸秆过腹还田,剩余劳动时间利用,充当劳动机械,满足家庭畜禽产品需要,增加经济收入等综合目标,因而在市场经济不发达,收入渠道不畅通,机械化水平不高等情况下,具有其普遍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依靠种植、养殖、劳务、二三产业等多途径的收入局面正在形成,并呈不断发展壮大之势。这一方面促使一部分农户放弃畜禽养殖,而从事其它专业化生产;另一方面促进选择畜禽养殖的农户扩大养殖规模,从事专业化畜牧生产。
  2.农村劳动力外出促使传统农户养殖的日趋减少。畜禽养殖是既需要技能又需要体力的产业,具有一定技能和劳动能力的人口对畜禽养殖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市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00多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而且每年都呈递增趋势,我市2006年比2005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了近20万人。目前,有的村庄绝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劳动力外出务工:一是使传统养殖农户直接放弃畜禽养殖;二是由于主要劳动力外出,留下儿童、妇女、老人,仅保留力所能及的畜禽养殖,饲养品种单一,饲养规模减小;三是由于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已不再依靠畜禽养殖,因而放弃养殖;四是新一代农民受外出务工收入效应的影响而不再进入传统养殖行业。
  3.市场因素促使传统农户养殖的日趋减少。传统的农户养殖与现代市场需求表现为严重的不相适应。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难以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大市场相衔接;一家一户的农户养殖,规模小、批量少、质量低、标准不一,供货不稳定,难以与龙头企业进行产供销的一体化经营;一家一户的农户养殖,科技水平低,质量安全措施难落实,产品质量无保障,难以适应目前消费市场的需要;一家一户的农户养殖难以进行原料的批量采购,难以进行产品的批量销售,也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技术进步,因而也难以提高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市场因素正在加速着传统农户养殖的减少。

  规模养殖已成为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日益加强
  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生产形式,是现代畜牧业的基础,没有规模养殖就没有现代畜牧业,对于一个地区来讲,没有规模养殖就没有畜牧业的支柱作用。规模养殖既包括单个养殖单元的规模化,也包括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单元在一定区域的集中。
  1.规模养殖有利于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因而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
  2.规模养殖产品批量大,规格统一,产品供给稳定,有利于订单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畜产品的市场销售率。近几年我市我省畜产品占沿海发达地区市场份额一降再降,主要原因就是规模养殖发展缓慢。
  3.规模养殖能够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成本核算,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有利于提高经济收益率。
  4.规模养殖有利于加强疫病防控,有利于畜牧投入品的监管,有利于标准化生产的推行,有利于畜牧法律法规的实施,从而有利于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
  5.规模养殖也是解决当前限制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有效途径。发展规模养殖,推广综合防疫措施,有利于畜禽疫病的防控,解决当前发展畜牧业的疫病困扰;发展规模养殖,实现人畜分离,有利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规模养殖的发展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标志。没有规模养殖的发展,可以说也就没有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发展较快、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也就是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我市近几年充分认识到规模养殖发展的重要性,采取“以奖代补”等有效形式,促进规模养殖的发展,取得了成效。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高,目前规模养殖比重已达到35%,同比提高15%。形成了一批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大型畜禽养殖场,并日益成为我市畜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领头雁。然而规模养殖发展相对需求而言仍显不足:规模养殖发展与完成“十一五”末期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超过50%的要求不相适应;规模养殖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规模养殖发展与把阜阳建成区域性的优质畜产品供应中心不相适应。规模养殖发展应该成为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攻方向。

  农村生产要素供给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需要,成为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1.融资渠道不畅,农村资金供给状况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需要。相对于传统的农户养殖,规模养殖不仅需要资金量大,而且还要筹措及时方便。因为规模养殖不但需要一定的固定资产投入,还要有一定的流动资金,同时还需要一定的风险准备金以备不测。无论单个的规模养殖场,还是多户联建的养殖小区都是如此。目前,我市农村融资状况很难满足规模养殖发展的资金需要。一是农民投资规模养殖实力弱。我市经济发展相对后进,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多元,户均用于畜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1000元。就农户家庭资产论,一般子女未成家的家庭拥有货币资产3万元~5万元,主要为儿女婚事准备,一旦子女成家,家庭几乎没有什么货币资产,有的甚至负债。二是为了发展,为了应急,向亲朋好友借钱,目前在我市比较盛行,但一般数额不大,仅能解决一时急需,而且在风险出现时很难借到钱。三是信用社贷款工作开展好的县市区,对规模养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就整体情况而言开展不够理想,不仅表现为手续繁杂资金难贷,而且即使能够贷到款,也因为数额小(一般3000元~5000元)、周期短(3个月~6个月)、利率高等满足不了规模养殖发展需要。四是作为专门扶持农业发展的专门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的农业银行,由于商业化经营的需要,正在从广大农村撤退,规模养殖户很难贷到资金。五是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于实力弱,以及企业和农户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分配格局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对规模养殖户的资金投入机制。六是农村金融合作社一方面受政策的限制,一方面受上世纪九十年代试点失败的影响,组建农村金融合作社的工作迟迟没有开展。在这种融资状况面前,规模养殖只能在那些先富起来又对畜牧业有认识的农户中发展。目前规模养殖虽然较以前有较大的发展,但依然处于散发状态。
  2.畜牧技术传输渠道不畅,农村畜牧技术供给状况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需要。规模养殖具有更全面更专业的技术需要,不仅需要专门的养殖技术,同时还需要专门的经营技术和管理技术;不仅需要一般性的常识技术,而且更需要专业、准确、细化的技术;不仅养殖场自身要拥有技术力量和技术,而且还需要能得到及时方便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救助。而目前我市农村的技术供给状况很难满足规模养殖发展对技术的需要。就全国整体而言,涉及规模养殖的技术知识和专门的养殖场的经营技术是完全能够满足当前规模养殖发展需要的,关键是技术传输渠道不畅,造成了农村技术供给状况与规模养殖发展的不相适应。一是作为技术主要拥有者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由于科研经营体制问题,新技术、新成果难以推广到广大农村;二是传统的国家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既使保留公益性技术机构,由于经费不足,人员老化,知识陈旧,也难以适应规模养殖的需要;三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技术服务方式(如技术承包),也因群众认识和技术服务费低而且难以收取而得不到展开;四是由于规模养殖刚刚起步,一般规模还比较小,收入水平也不高,很难雇得起专业的畜牧技术人员;五是为规模养殖提供支撑的实验室、化验室、动物医院等技术机构不健全,以至于养殖户出现技术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帮助。目前规模养殖技术来源:一是靠养殖者自学;二是靠实践探索和积累;三是目前公益性技术机构不定期的技术培训。目前这些技术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有的还是陈旧的。技术水平不高,严重地影响了规模养殖的发展,因技术储备不足而产生的经营风险时有发生,因技术储备不足而造成的潜在损失时刻存在,严重制约着规模养殖效益的提高。
  3.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农村风险保障供给状况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农户养殖规模小,一旦发生风险,损失也小,一般在农户的承受范围之内,传统养殖户对风险防范制度需求不强烈。而规模养殖因投资大、经营规模大导致风险更大,一旦发生风险,往往会导致规模养殖业主损失惨重,甚至倾家荡产。规模养殖迫切需要风险防范制度的保障。规模养殖既需常规风险的保障制度,如因饲养、运输、经营、管理等不可预见因素造成的损失;也需要市场风险的保障制度,如因价格变动而造成的损失;还需要疫病风险的保障制度,疫病风险的发生不但使发生疫病的规模养殖场遭受重大损失,而且通过传播途径,也使相关养殖场乃至整个行业遭受损失。2005年、2006年我国一些地区发生禽流感疫情,我国整个家禽行业都遭受到重大损失。
  因此,规模养殖的发展迫切需要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但目前农村风险保障供给状况还不适应规模养殖发展的需要。一是畜禽养殖商业保险制度没有建立。广大养殖户、有关部门、一些理论工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