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高寒牧区良种肉羊胚胎移植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在海拔3200米的高寒牧区冬季进行胚胎移植,填补了我省绵羊繁殖高新技术的空白,技术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今年2月7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州牧科所传来:由我州实施的高寒牧区良种肉羊胚胎移植项目通过省级鉴定验收。该项目填补了我省绵羊繁殖高新技术的空白,技术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项目是国家“火炬计划”的重点项目。2003年由青海省科技厅下达。该项目是根据当前国内外养羊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提升高寒牧区养羊业水平,达到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的目的而实施的。在项目实施中,州牧科所先后引进澳大利亚良种肉羊品种陶赛特、萨福克、德克塞尔等绵羊冷冻胚胎和鲜胚632枚(其中鲜胚移植250枚)。以当地藏系绵羊为受体,进行冷冻胚胎移植400只,共产羔羊169只,移植产羔率平均42.3%(37%—47.62%)。随后在总结高寒牧区冷冻胚胎移植成功的基础上,2005年该所进行了鲜胚移植81枚,产羔54只,移植产羔率为66.6%,羔羊繁殖成活率达到95%。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三个技术创新,尤其引人注目,一是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高原畜牧业生产中,进行良种肉羊胚胎移植技术推广应用,成功地在海拔3200米的高寒牧区冬季11月份进行胚胎移植技术,冻胚移植率高达47.62%,鲜胚移植产羔率达到66.6%,鲜胚比冻胚移植产羔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其移植技术达到国内外同类技术先进水平。二是从350公里外的兰州运输供体母羊,现场冲取胚源,进行鲜胚移植。

  供体母羊没有因海拔高度的差异(供体母羊饲养区海拔为1500米)和路途的颠簸而出现任何应激反应,受精排卵效果十分理想,平均供体冲出有效胚4至5枚,移植妊娠受胎率高达66.6%。三是在高寒牧区对受体藏系母羊的同期发情处理,发情率达到97%,实现了高海拔地区同期发情的高水平。

  改变畜群和畜种结构,进行绵羊高效生产技术开发,使绵羊整体素质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是加快我州乃至全省现代高效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体现。良种肉羊胚胎移植技术在高海拔牧区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州绵羊品种良种化的进程,为全州绵羊改良杂交育种及杂交优势利用,生产优质羔羊肉提供了种源。

  据州牧科所专家介绍,该项生物工程技术的成功应用,填补了我省绵羊繁殖高新技术的空白,为加速优良畜种种源的数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寒草原畜牧业生产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推广前景,为21世纪现代高效畜牧业发展应用提供了模式和经验,对海北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意义,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环湖地区现代高效畜牧业发展将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