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2006年我国禽肉产量增加,但养殖效益波动大。肉鸡配合饲料价格小幅下跌;肉雏鸡价格触底强势反弹,全年波动幅度大;上半年西装鸡和活鸡价格跌至谷底,下半年价格强势攀升,全年同比下降。家禽产品进出口均增加,继续保持贸易顺差;国际市场禽肉产量开始恢复,贸易增加。 一、家禽生产先抑后扬,养殖效益波动较大 2006年上半年家禽存栏下降,产量持平。据行业统计,上半年家禽存栏同比下降3.4%,出栏同比增长0.7%,禽肉产量同比增长0.7%。2006年禽肉出栏和产量将有一定幅度增加。 上半年养殖效益明显下降,一些地区饲养一只肉鸡亏损2元左右。随着消费者对禽肉的需求增加,下半年农户饲养家禽有所好转并略有盈利,饲养1只肉鸡获利2~3元,全年实现盈亏基本平衡,农户饲养积极性普遍提高。 二、家禽产品出、进口均增加,保持贸易顺差 2006年,我国家禽产品出口额为9.32亿美元,同比增加1.96%;其中,禽肉及杂碎占家禽产品出口总额的17.92%,加工家禽占78.68%,活家禽(种禽除外)占3.39%。家禽产品进口额为4.81亿美元,同比增加37.08%;其中,禽肉及杂碎占家禽产品进口总额的96.22%,加工家禽占0.55%,种禽占3.23%。
(一)禽肉及杂碎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出口减少。 2006年,禽肉及杂碎出口额为1.67亿美元,同比减少14.06%;出口量为13.60万吨,同比减少13.65%。禽肉及杂碎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有:我国香港地区、巴林和澳门地区,出口量占禽肉及杂碎出口总量的93.05%。 进口增加。 禽肉及杂碎进口量为58.85万吨,进口额为4.6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55.16%和39.61%。禽肉及杂碎进口来源国主要有:美国和巴西,进口额合计为4.28亿美元,占禽肉及杂碎进口总额的92.64%。 (二)加工家禽出口增加 2006年,加工家禽出口量为23.65万吨,同比增加9.53%;出口额为7.33亿美元,同比增加7.47%。出口国家有: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地区,出口额合计占加工家禽出口总额的96.49%。山东、辽宁是加工禽肉的主要出口大省。 (三)活家禽出口减少,种禽进口减少 2006年,活家禽(种禽除外)出口量为1899.40万只,同比减少24.0%;出口额为3164.47万美元,同比减少15.32%。我国活家禽全部出口到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其中,对香港出口额为2421.32万美元。活家禽主要从广东省出口,占活家禽出口总额的96.88%。 种禽进口数量为99.96万只,同比减少24.22%;进口额为1551.70万美元,同比减少13.01%。种禽进口主要来源于美国和荷兰。 三、国内城镇居民禽肉消费分析 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禽肉购买与消费数量比上年明显减少。1~11月份全国城镇居民禽肉人均购买量合计为7.68千克/人,与上年同期比减少了9.96%。其中,鸡肉人均购买量合计为4.32千克/人,与上年同期比减少了12.90%,鸭肉人均购买量合计为1.49千克/人,同比减少了3.87%。 预计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禽肉购买量与上年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平均降幅达16%。人均禽肉消费数量不足1千克,这是近几年比较罕见的。分地区看,广东和广西城镇居民每月人均购买量达到0.94千克,居全国之首;其次是海南,为0.82千克。而山西每月人均禽肉购买量最低,仅为0.13千克。禽肉消费整体水平下降,主要原因在于2005年下半年部分地区禽流感疫情的影响,导致2006年上半年居民消费意愿不强,虽然下半年整体形势好转,但是全年禽肉消费水平较往年偏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