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全面、系统、详实的数据盘点了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历数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引人注目。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化和完善农村各项改革,克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农业与农村经济呈现两大亮点: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三年增产、农民收入实现连续三年达到6%以上。公报显示,2006年粮食总产量在2004年、2005年大幅增产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全国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比上年增产269亿斤,增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实际增长7.4%。
2006年粮食生产呈现两增一平。一是夏粮再获丰收。由于播种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2006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276亿斤,比上年增加148亿斤,增长7%。二是早稻与上年基本持平。虽然早稻单产水平略有提高,但由于播种面积略有减少,加之部分省区受台风影响,2006年全国早稻总产量637亿斤,与上年基本持平。三是秋粮继续增产。2006年,全国秋粮产量7036亿斤,增长1.7%。
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一是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6年,中央财政支付的粮食直补资金达到14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0亿元;良种补贴40.7亿元,增加3.7亿元;农机补贴6亿元,增加3亿元,在此基础上,中央又增加了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综合补贴125亿元。在这种好政策的刺激下,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5.8亿亩,比上年扩大1650万亩,增长1.1%。因面积扩大增产粮食103亿斤,占总增产量的38%。二是粮食主产区气象条件总体偏好,以及优质高产粮食种植比重的提高促进了粮食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国粮食亩产630斤,比上年增加10.6斤,增长1.7%。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166亿斤,占总增产量的62%。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特点: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长强劲。2006年,农民工资性收入1375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00元,增长17%,对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量的贡献率达到了60%。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强劲主要是务工收入大量增加所致。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就业和本地务工。特别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后,有效改善了农民外出务工环境,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农民外出务工规模扩大。2006年农村常住户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2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常住户中外出务工人数增加530万人,比上年增长5.3%;农民工月工资水平比上年增长9.9%。二是农业收入增加。棉花、糖料等主要作物均获丰收,同时市场价格不同程度上涨,为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继续增长奠定了基础。2006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160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2元/人,增长5.7%,增幅高于上年1.8个百分点。三是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稳步发展,农民来自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保持平稳增长。2006年,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人均纯收入410元,增加35元,增长9.3%,增幅比上年同期快1.5个百分点。四是转移性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农民转移性纯收入达到181元/人,增加33元/人,增长22.5%。其中,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三项收入达到29元/人,增加11元/人。农民人均三项补贴收入是上年的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