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农产品涨价


 
  最近,国家统计局一位官员在一次关于当前国内物价形势的报告中宣称,去年农民增收中的82%来自于农产品价格上涨。此言一出,招来一片批驳。

  批评者指责这种说法,并不是说这个统计数据本身不准确,而是这种说法不完整的表述极易形成这样的误导:农产品是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始作俑者,而农民是物价上涨的最大得益者。实际情况如何呢?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而近几年房子、水、电等很多产品一直在涨价。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了一些好处,但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涨幅更大,扣除农本,还有农产品运输、销售等环节拿走了部分好处,从事种养的农民得到的好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农民既得益于农产品涨价,又受累于农资涨价,由于农资涨价高于农产品涨价,有些生产没有涨价的农产品品种的农民甚至得不偿失。

  批评者指责这种说法的第二个理由是我国的CPI构成极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物价变化。目前的CPI构成中,食品仍然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涨幅惊人、广大群众最为不满的房价始终未列入其中。正是指标体系不尽合理,房价扶摇直上,CPI却是风平浪静;农产品稍一涨价,CPI就呼呼直窜,对农产品涨价的责难声也随之而来。

  事实上,这轮农产品涨价是由国际农产品涨价引起的。在经历了长期的价格低迷之后,去年起,在石油涨价引起的生物能源热的带动下,一轮全球性的农产品涨价潮开始形成。索罗斯预言,这轮农产品牛市将持续10—18年。报道说,农产品涨价在很多国家给人民生活带动了严重影响,世行警告,粮价创新高,33国面临社会动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农产品涨价,中国不能独善其身,特别是像黄豆这样既耐贮藏、好运输、进口依存度又高的农产品,受国际市场影响在所难免。不过,相比之下,中国的消费者要幸运得多,因为我国的农产品涨幅要小得多。目前明显涨价的农产品主要是猪肉和油脂。油脂涨价的原因如上所述,猪肉大幅涨价一是由于饲料价格上涨,二是由于受疫情影响,农民大幅度减少养殖导致供不应求。生猪行情多年来一直大起大落,预计涨价后农民积极性提高扩大养殖规模,猪肉价格会逐步回落。此外,大米、水产价格基本没涨,蔬菜价格随气候、供求等因素的变化时涨时落。记得十年前,粮价大幅度上涨时,省物价部门实行过最高限价,规定大米价格每500克不得超过1.6元。十年过去了,农业成本增加了许多,但普通大米的价格仍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替农民想想,这样的米价能说是高吗?

  在物价行业,有一句名言叫做“粮价乃百价之基”,现在,这种说法遭到不少农业专家的质疑。粮价与其它物价是相互影响的,粮价上涨会带动其它商品价格上涨,反之,其它商品价格上涨也会带动粮价上涨。片面强调“粮价乃百价之基”,有把物价上涨的责任全部算在农业身上之嫌,也容易给实际工作带来误导。按照这种理论,要控制物价,首先就是要控制粮价上涨,粮价稳定了,物价就稳定了,社会就安定了。但是,其它商品都涨了,农业成本大幅度提高了,粮价却不让涨,农民种粮就会缺乏积极性。所以,要想稳定粮价,就要稳定粮食生产,而要稳定粮食生产,就要控制农资涨价,或者增加农业补贴,总之要让农民种粮能赚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只能是一厢情愿。

  江苏的城乡差距是全国最小的,这是省委、省政府坚持重视“三农”的结果。尽管如此,农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记者曾听说这样一件事:近几年我省水稻屡遭条纹叶枯病之害,这种病害其实有药可防。为了防止农民有惜本和侥幸心理,省政府多次拨出巨款作为防治费用补贴,有些地方农技人员甚至把免费农药送到农民家里,但最后仍有一些农民没有防治。究其原因,是这些农户家中只有老人和小孩,青壮劳力都到外地打工去了。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角度看,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但从农业稳定发展角度看,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政策再好,政府再重视,都是一句空话。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稳定至关重要。这既关系到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也关系到农民的“钱夹子”。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不能简单地为便宜叫好,还应想一想:今年价格这么低,农民会不会亏本,明年还愿不愿再种?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既要反映城市消费者的呼声,并采取措施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也要找找涨价的原因,想想怎样才能避免不合理的涨价因素并通过扩大养殖规模把成本和价格降下来。城市居民希望农产品价格便宜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明白:农民生产农产品获得合理利润的要求也应当理解和尊重。否则,靠牺牲农民利益得到的廉价农产品和物价稳定既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持久的。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