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经过半年的艰苦“禁牧”,生态文化旅游大县——易县24万只羊全部下山进圈,羊的饲养彻底告别了传统的山场放养方式,易县的放养官们历史上第一次扔掉了放羊鞭,养羊业实现了一次彻底革命。
易县位于北京西南120公里处,生态良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全县人口56万,面积2534平方公里,山地多,耕地少,大中小型水库16座,5条主要河流,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是一个山地面积大养羊数量多的省级贫困县,羊存栏达24万只。易县是华北旅游资源大县,有清西陵、狼牙山、燕下都、荆轲塔等三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仅国宝单位就有7处。2003年,易县确立了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打造华北著名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发展战略,三年植树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3%,已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
为了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易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面禁牧。为了解决好群众养羊增收与保护生态发展旅游之间的矛盾,易县采取了宣传教育、疏导引导、羊种更新、安排就业等有利措施,广泛宣传禁牧对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的好处,引导群众圈舍养羊,引进小尾寒羊、波尔山羊等舍饲优良羊种,淘汰不宜舍饲破坏生态的山羊。
县乡畜牧技术人员深入养羊乡村户,宣传推广饲草料转化技术、羊只“三高一快”育肥技术、暖棚养羊技术、人工种草和疫病防治等实用新技术,先后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86场次,培训农民9600多人次,发放技术培训资料上万份,基本解决了农民在舍饲养羊初期普遍存在的饲草转化率低和浪费严重等问题,实现了粗放养殖向科学饲养的转变,使圈舍养羊为大多数农民所接受。对禁牧后失去经济来源的农民乡村负责全部安排就业,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主忧。
旅游、生态、养羊出现了良性发展,去年易县旅游社会总收入达6亿元,清西陵等三个景点新被列入奥运会参观景点,旅游业已成为易县增收快、潜力大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