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养牛协会帮农致富

  
  香格里拉三坝乡哈巴村民和正东做梦都没想到, 家里养的10头牛仅一年可获利1万多元,他微笑着对记者说:“这一切全靠乡养牛协会帮助。”

  2003年,三坝乡养殖协会会长杨金坤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三坝乡养牛协会”,这是全州第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养牛协会。协会制定了章程,培养本土技术员,严格按照科学化管理准则和技术操作规程,使协会管理步入正轨,取得初步成效。协会十分重视科学养牛,以“母牛本地化, 公牛良种化”为指导积极发展本乡肉牛产业。到目前,协会共有560户会员,2000多头牛,并从中选出48户作为示范户。为了更有效推进肉牛改良工作,协会选派年轻有文化,懂科技知识,有丰富养殖经验的养牛户担当技术员,并取得成效,成为当地科技致富带头人。

  协会实行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强科学化管理, 协会与会员、技术员、放牧员等都订有切实可行、互惠互利的合同,进行生产经营,要求技术员为每一头牛建立档案,每天登记各种情况和数据,并进行严格的常规消毒。同时,协会还制定出优惠政策,母牛每产下一头杂交小牛, 奖励会员180元。据管理人员介绍,三坝肉牛基地,今年预计出栏100余头,按现在的发展速度,三年后可出栏600余头,纯利可达24万元,为社会提供优质牛肉100万公斤。

  养牛协会还建有实验基地,作为总的示范点,以指导各养牛户进行科学养牛,大力推荐优良草种,利用荒坡、田埂种牧草,使农户提高了养殖效益。协会提倡农民开展圈养,设立圈养基地, 由各点技术员带头实行,现约有50户400多头牛实行圈养。为了提高肉牛的产值,协会大力提倡生产杂交肉牛,向市场提供优质牛肉和牛肉加工制品,加工后的杂交牛每头可获利2160元。

  协会还充分利用养牛基地开展废物循环利用,如利用牛粪养殖优质蚯蚓,用蚯蚓做成合成动物蛋白饲料,用剩余牛粪做沼气池原料等,既利用了废物,又缓解了环境污染。

  为有效提高协会会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三坝乡养牛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协会免费培训技术员,给各改良点无偿赠送VCD机和农业技术带子,让他们自学, 并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播种、管理、收割饲草技术。协会还与农函大迪庆分校和州农村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合作, 举办养牛技术科技培训班, 向学员讲授养牛的市场前景、牛场的建设、牛品种介绍、牛冻精改良、肉牛的饲养管理、一般常见病的防治等技术,推选出生产中取得一定经验的示范户和典型户在培训班上进行交流,向学员传授所取得的经验。协会还广泛宣传种草养畜, 并深入实地为学员进行饲料青贮示范。三年来, 协会共培训572名会员,有效地提高了农户养牛水平。

  该协会会长杨金坤告诉记者:“平均每头牛增肉50斤约值400元。此一项, 如以全乡每年出栏2000头牛计算,农民可增加80万元收入。全乡3700户农民,每年增加出栏一头,纯利可达1800元,可共增收666万元。”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