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课题设置概况
按照农林植物、畜禽水产和公共服务3大类设置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家畜、家禽、水产、共性技术及服务6个项目28个课题。其中粮油作物设置水稻、麦类、玉米、薯类、油料5个课题;经济作物设置蔬菜、果树、茶树、花卉、林竹、饲草、中药材、棉麻、蚕桑9个课题;家畜设置猪、羊、兔、牛4个课题;家禽设置鸡、水禽2个课题;水产设置长江珍稀鱼类、冷水鱼2个课题;共性技术设置6个课题。
(一)农林植物类(2个项目14个课题)
项目2 优质高效专用抗逆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
课题(6)优质饲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二)畜禽水产类(3个项目8个课题)
项目1 优质高效家畜配套系(新品系)选育。
课题(1)猪配套系选育
课题(2)羊新品系选育
课题(3)兔配套系(新品系)选育
课题(4)牛新品系选育
项目2 优质高效家禽配套系选育。
课题(1)肉鸡配套系选育
课题(2)水禽配套系选育
项目3 名特水产品种人工繁育。
课题(1)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育
课题(2)冷水性鱼类人工繁育
(三)公共服务类(1个项目6个课题)
项目1 育种共性技术研究及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课题(2)主要畜禽遗传资源发掘、保存与创新
课题(4)育种信息服务
二、粮油作物方面课题
三、经济作物方面课题
课题6 优质饲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系统研究和评价优良饲草种质资源,筛选、创新出优异新种质。引进、选育出适合四川主要生态区的优质饲草新品种4—5个;针对新品种研究出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建立新品种繁殖和示范基地15万亩,与企业紧密结合,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为农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收集保存国内外鸭茅、牛鞭草、老芒麦等主要饲草种质资源800—1000份,进行农艺性状和饲用价值评价,应用分子标记揭示遗传多样性,通过综合评价筛选特异优良基因资源20—30份,利用远缘杂交等创新种质资源5—8份。
引进、选育出适宜农区和川西北牧区的优质高产饲草新品种4—5个;新品种产草量比对照增产10%以上,品质与对照相当;或产草量与对照相当,品质显著优于对照。
建成15万亩以上优质高产饲草基地,其中暖季型饲草6万亩,亩产2吨干物质以上,冷季型饲草9万亩,亩产1吨干物质以上。示范推广50万亩,研制出优质高产高效人工草地建植管理技术2—3套。
四、畜禽水产方面课题
根据我省畜牧、水产业发展及种养殖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选择“猪配套系选育”等8个重点课题,重点开展源头创新(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及新品种培育、良种扩繁和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
课题1 猪配套系选育。
研究目标:以优良地方猪种资源和现有的外种猪资源为育种素材,形成1套以杂交育种为基础,结合分子育种技术的专门化品系培育技术。培育出适宜加工外销的高瘦肉率猪配套系1个和适宜鲜销的优质风味猪配套系1个。提出高瘦肉率猪适度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优质风味猪配套生产技术各1套。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高瘦肉率猪配套系:培育高瘦肉率猪专门化品系3—4个,采用三系或四系配套生产商品杂优猪,原种猪规模300—400头。商品杂优猪:胴体瘦肉率大于65%,饲料效率2.4,达100千克日龄160天,肉质良好。
优质风味猪配套系:培育优质风味猪专门化品系4个,采用四系配套生产优质风味商品肉猪,满足市场对优质风味特色肉的需求。育种核心群规模200头。商品杂优猪:外观被毛黑色,达90千克体重日龄210天,瘦肉率55—58%,饲料效率3.2,PH值6.2,肌肉粗脂肪3%,肉质优良。
采取边研究边推广的方式,与省内大型种猪企业联合,在我省50个生猪标准化基地示范推广优质猪配套系种猪6万头,其中:高瘦肉率猪配套系种猪5万头,优质风味猪配套系种猪1万头。
课题2 羊新品系选育。
研究目标:培育出3—4个影响重大、综合性状优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质肉山羊新品系,提出成套肉山羊舍饲养殖技术。选育1—2个具有适合生产肥羔并具备高品质羊毛生产,同时满足市场需求和在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综合性状优良的肉毛兼用型绵羊新品系,使我省绵羊良种覆盖率提高8—10个百分点。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快长型黄羊新品系:以早期生长快为主要特点,核心群2000只,品系类群20000只,6月龄公羊体重32千克,母羊28千克,经产母羊产羔率220%。
肥羔型黑山羊新品系:体型小、肉质优良、繁殖率高、前期生长发育快,以专门化羔羊肉生产为特点。核心群2000只,品系类群50000只,周岁公羊体重25千克,周岁母羊20千克,核心群经产母羊平均年产胎1.7胎,经产母羊产羔率200%,初产母羊产羔率150%,羔羊成活率90%。周岁阉羊胴体重14千克,屠宰率50%;6月龄阉羊胴体重12千克,屠宰率48%。
大型黑山羊新品系:完成新品种种群培育,培育特、一级种羊500只,等级羊2000只,基础群母羊1000只,品种群羊达到3000只。周岁公羊体重45千克,周岁母羊36千克,成年公羊85千克,成年母羊55千克,核心群经产母羊平均年产胎1.7胎,经产母羊产羔率220%,初产母羊产羔率170%,羔羊成活率92%。周岁阉羊胴体重20千克,屠宰率50%;6月龄阉羊胴体重15千克,屠宰率48%。
肉毛兼用型绵羊新品系:完成1—2个适合肥羔和高品质毛生产的专门化新品系。同时使符合要求的基础群数量分别达到800和1000只以上。培育新品系羔羊4月龄公母羔羊断奶平均体重分别达到25(培育品种母本)和20千克(本地母本),日增重相应达到200和150克。培育新品系肥羔6—8月龄平均体重分别达到40(培育品种母本)和30千克(本地母本),日增重相应达到250和200克。平均屠宰率50%以上。达到理想羔羊胴体重18千克的国际标准,脂肪量不超过25%,GR指标小于8㎝(测定胴体12—13肋骨间距背脊中线11厘米处胴体表面到肋骨间的脂肪厚度)。以凉山半细毛羊为母本(系)培育的高品质毛生产的专门化新品系应保持羊毛细度在48—58支范围内的个体超过85%以上;平均羊毛长度12cm以上的个体占80%;平均净毛率达到65%。
课题3 兔配套系(新品系)选育。
研究目标: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兔配套系,主要生产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育出遗传性稳定、适应性好、抗病性强、毛皮质量好、生长速度快的獭兔新品系。研究提出成套肉兔、獭兔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治技术。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肉兔配套系:母系:适应力强,90日龄体重2.1千克,成年体重4.0千克;情期受胎率达85%,胎产仔7.5只或年产仔50只。父系:早期生长快,90日龄体重2.5千克,成年体重达5.0千克。商品兔:上市日龄缩短到84天,体重达2.5千克,饲料报酬率3.2∶1,断奶成活率达90%,育肥期末成活率85%,屠宰率53%。“十一五”期间配套系各品系在肉兔主产区推广面达50%以上。
獭兔新品系:幼兔成活率达90%以上,成年公兔体重3.5千克,母兔3.3千兔,绒毛长度1.8厘米,细度16 m,密度23000根/c㎡,抢毛率5%以下,背与体侧、体侧与腹部被毛较一致、平整,脚掌毛着生好。推广新品系兔3万只,建立良种扩繁场20个,改良面达80%,出栏优质商品獭兔500万只,开展皮肉加工,新增社会总产值3亿元,社会收益1亿元以上。
课题4 牛新品系选育。
研究目标:培育出肉乳兼用牛和乳肉兼用牛新品系2个,牦牛新品系1个。探索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数量遗传学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开展性能测定,建立多性状综合选择指数方法;建立生长速度、肉质及产奶量等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肉乳兼用牛新品系:核心群500头,基础群5000头,种公牛50头以上,成年母牛体重450千克,公牛700千克;20月龄肥育体重500千克,育肥期平均日增重1300克;屠宰率58%—60%,净肉率49%,优质肉率40%;产奶量2500—3000千克。
乳肉兼用牛新品系:基础群5000头,种公牛50头以上,群体平均产奶量3800千克,乳脂率4.0%,其中核心群1000头,平均产奶量4200千克,乳脂率4.0%;成年母牛体重480千克,公牛750千克;20月龄肥育体重500千克,屠宰率57%,净肉率47%。
牦牛新品系:基础群4000头,其中核心群600头,种公牛50头以上,群体平均产奶量280千克,乳脂率6.0%,成年母牛体重260千克,公牛300千克;屠宰率50%,净肉率38%。
研究提出兼用牛、牦牛新品系健康养殖配套技术各1套,建立牛育种与改良技术新体系。建立产业化优质高效养殖示范基地6—8个。形成年存栏兼用牛新品系50000头、牦牛10000头,年产奶量10万吨,牛肉10000吨的生产规模;推广新品系牛冻精30万份,年新增社会产值20亿元。
课题5 肉鸡配套系选育。
研究目标:以四川地方鸡种资源为素材,采用分子生物学与数量遗传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在“十五”育成的优质肉鸡新品系基础上开展优质性状的定量化,优质性状的QTL定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优质性状基因的纯合与遗传稳定,优质与生产效率的遗传结合等研究,育成突出肉质风味性状的优质肉鸡配套系2—3个。
研究提出优质肉鸡产业链中的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适用于四川生产条件的优质肉鸡种鸡及商品鸡的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在四川省乃至中国西部创建安全、优质、高效的优质肉鸡新产业。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优质肉鸡父母代:开产周龄23周;开产体重:父系2100克,母系1850克;育成期成活率90%以上;68周龄入舍母鸡产种蛋185枚;产蛋期死淘率6%以下;受精率91%;入孵蛋孵化率80%以上。
优质肉鸡商品代:生长性状:优质I型:90日龄公鸡体重2000克,母鸡1500克。90日龄公鸡料肉比2.5∶1,母鸡2.90∶1。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