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行业表情

  
喜悦
  时间:2006年4月
  事件:黑龙江省投入千万专项资金支持生猪生产
  2006年4月末,针对黑龙江省生猪产业出现波动的严峻形势,黑龙江省政府紧急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拿出1000万元,用于种源保护,稳定可繁母猪存栏数量;贴息贷款,解决猪场流动资金。有效刺激了生猪业的复苏。
  点评:
  政府送“暖”,表明政府开始越来越重视养猪业,关切“三农”问题。在生猪市场低迷时,除黑龙江省政府外,象北京、湖北、福建、河北省畜牧局等也都深入调查,给出了一些扶持政策。养猪业作为一个风险性比较高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的行业,最需要的就是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期盼
  时间:2006年4月
  事件: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透露,证监会酝酿生猪期货
  点评:
  生猪价格频繁波动,沉重打击了养猪业,并阻碍了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生猪期货的推出,将有助于产业走出价格困境。从2001年起,便开始了生猪期货的研发工作,到目前已完成了生猪期货合约、规则设计及技术准备工作。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要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也将推动期货市场的发展列入其中。对生猪期货的盼望更像是一场马拉松,相信不久的一天,生猪期货终会浮上台面。
  
悲哀
  时间:2006年5月至今
  事件:猪无名高热综合征
  从2006年5月底,江西南昌地区猪无名高热病开始发生,6月中旬开始暴发。某些地区猪场的发病死亡率高达60%,有些小猪场甚至高达80%以上,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随后东南六省,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相继暴发流行,到11月份此病已蔓过河南、山东部分地区,在辽宁、吉林暴发。
  点评:
  落后的养殖观念和“小农”意识,是造成此次疾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但6月份便暴发的猪无名高热病,为么长达几个月后还是无边蔓延?政府疾病预警和应急机制在哪?其根本还是畜牧业信息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养殖户提供有关的市场信息和跟踪服务,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缺乏市场预警机制,在行情看好时不能做出客观预警。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在行情低迷风险来临时缺乏应急措施,反应滞后。

愤怒
  时间:2006年9月中旬
  事件:上海逾300人瘦肉精中毒,波及上海市9个区
  点评:
  引发此次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居然是一批具有合法检疫证明的猪肉及猪内脏。上海瘦肉精事件再次拷问食品质监体系。虽然2005年,农业部就已经专门下发了有关加强“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但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要求肉品上市前强制性进行“瘦肉精”含量检测,所以这成了一些监管部门不检测的主要理由。近年来“瘦肉精”引发食物中毒事故屡屡发生,为什么连相关部门都把自己置身事外?此外,成熟的市场更需要相应的道德文化的约束。

振奋
  时间:2006年7月1日
  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颁布实施
  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颁布实施,为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保障。如:国家支持对环境、设施的改善;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集中饲养,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用地需要符合地区用地规定;提高良种化水平,对地方猪种要建立保种场,提高利用效率;鼓励发展种猪性能测定和拍卖;加强动物防疫和检疫。在策略和方针上会有新的规定。对种猪场的疾病净化会给予支持;完善生产企业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猪场和养猪小区必须建立生猪生产的可追溯制度,建立档案,并对档案内容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耳标必须使用。但是对散养户没有规定必须执行;动物福利不做强制性规定。

困惑
  时间:2006年全年
  事件:猪价暴跌暴涨,生猪产业链利益分配合理吗
  点评:
  从2006年4月到9月上旬,猪粮比较一直低于5.5:1,9月中旬猪粮比在近半年时间里第一次高于5.5:1,截至12月中旬,猪粮比达到6.74:1。生猪价格的暴跌暴涨,让饲养场/户对市场感到越来越困惑。更让饲养场/户感到困惑是,“农民养猪亏100,屠商卖猪赚200。”(《重庆日报》2006年7月10日报道)。如何实现养殖户、猪贩和屠商利润公平分配?其一,需要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对生猪收购、屠宰、销售等环节的价格实施重点监控,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防止垄断经营。其二,加强协调和统一管理。目前生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主管部门,衔接不紧密,各环节在风险来临时“弱肉强食”。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