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禁卖活鸡引发市民热议

  
   核心提示

  “这几天不少来买鸡的人都在问我,是不是不让卖活鸡了?我觉得不会吧,我们这里又没有发生禽流感,怎么说不让卖就不卖了?”郑州市经一路一菜市场出售活鸡的伙计说。

  “我从来没有买过白条鸡,肉不好吃,买着心里也不放心。”家住郑州市东明路的孙大妈说。

  自从媒体发布了郑州市场禁卖活鸡的消息后,人们对这条关乎自己“口福”和健康的新闻表现出了出乎寻常的关注,“禽流感”和“禁卖活鸡”这条新闻中的两大“元素”在强烈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

  缘起 郑州试点禁卖活鸡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整顿规范活禽经营市场秩序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防控禽流感我省将推行活禽定点屠宰制度,省政府规定城市人口密集区,一律不得新建活禽经营市场。

  2007年12月31日前,我省将在郑州、洛阳两市取消活禽的市场销售和宰杀,推行“禽类定点屠宰、白条禽上市”制度。2008年12月31日前所有省辖市级城市全部实行定点集中屠宰,县(市、区)城镇也要逐步推行。

  对这项活禽定点屠宰制度的出台,政府部门也可谓煞费苦心,为了制度的顺利实施,不仅规定了一个为期不短的缓冲期,《意见》中还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宣传积极倡导食用冰鲜禽肉,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习惯,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健康和饮食习惯发生了矛盾和冲突,由政府部门出面以行政干预的方式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和饮食习惯,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热门话题。

  现状 活鸡受市民青睐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郑州市经一路的一个菜市场,在不到500米的距离内,有两家活鸡店,短短15分钟时间内,就有3位顾客来挑选活鸡。

  田家活鸡店面积不足15平方米,门口放着一个大笼子,笼子分成两层,里面分格圈养着数十只柴鸡、麻鸡和乌鸡。“一天最多能卖六七十只鸡,少时也卖二三十只。”店内一位40多岁的胖大嫂说。

  距离田家活鸡店不足200米的地方,还有一家专卖活鸡的小店。

  “你们的生意怎么样?一天能卖多少只鸡?”

  “你是来采访的吧!”店内一个20多岁的伙计反问道。

  记者正在惊讶他的“反侦查”能力如何这般了得时,他道出了其中的原委,“这两天来买鸡的人都在问这事,我觉得你应该是来采访这事的”。

  “对卖活鸡加强管理就行了,有必要非得取消吗?我们可以在后面宰杀,收拾干净嘛。”小伙计有点不满。说话时,进来了一位40多岁的妇女,“你给我挑3只麻鸡”。显然,她是这里的常客了,小伙计麻利地从门口的大笼里抓出3只灰褐色的麻鸡,用一根尼龙绳捆好。

  “你杀一下吧,我去那边买点菜,一会儿回来取。”小伙计拎起其中一只鸡,拿起刀在其脖子上一抹,就扔进旁边一个盛着热水污浊不堪的大铁桶里,整个宰杀过程不超过一分钟。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位60多岁的大娘,她问:“柴鸡多少钱一斤?我炖鸡汤,想买只老母鸡。”

  “白条鸡4元多钱一斤,活鸡最少也要五六元一斤,你怎么不去买白条鸡呢?”

  面对记者的询问,老大娘说:“我都好多年没去市场上买过白条鸡了,那种鸡不好吃,再说没看见宰杀过程,也不放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郑州市场占有率最大的鸡肉制品是“永达”和“大用”两个品牌。然而,在郑州这几年的打拼中,他们的业绩似乎没有大的起色。

  郑州永达食品公司王经理告诉记者,永达公司总部在鹤壁和安阳两地拥有100多家养殖场,但自从2001年进入郑州市场以来,只在郑州市内开了两家专卖店,近5年的时间中,销售量一直平稳,并没有大的增长。

  “由于市场上一些销售商的低价竞争,我们也不打算再增加专卖店的数量。目前,我们采取直接对超市供货和在市场上批发的方式来降低成本。”王经理说。

  声音 正方反方各执一词

  对于政府部门出台的这一制度,民间也有不同的声音,而这些看法大致可以分成两类:正方(同意禁卖活鸡)和反方(反对禁卖活鸡)。

  反方:禁卖活禽应该由市场来决定

  从事零售业的张先生:市场上之所以仍有活鸡出售流通,不仅证明活鸡至少在目前还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这与市民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也密不可分。同时,购买活鸡还是消费者拒绝病鸡、注水鸡等“问题鸡”上市的一种有效手段。他认为,政府对活鸡下发“禁卖令”,其实是一种行政行为,而以行政行为人为遏制依旧存在的市场需求,显得既不合适,也不明智。

  某机关工作的刘女士:吃活鸡是长期养成的习惯,一刀切恐怕人们接受不了。如果市场上不允许再卖活鸡了,只剩下冻鸡以及冰鲜鸡,可由于市场上的活鸡需求尚在,活鸡也许会成为商家或商贩们更加有利可图的“俏销货”,可能就会通过“地下管道”涌向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活鸡交易由明转暗,更不利于市场监管和维护有序的市场经营秩序。

  正方:不人道不卫生应该取缔

  某机关工作的高女士:每每进农贸市场买活鱼活鸡,都觉得气味难闻,地上脏得难以下脚,人类应该对动物讲些“人道”。农贸市场鸡鸭乱叫、血水横流,这种现杀现卖家禽的做法应该早日结束。退休干部王大爷:健康在任何时候都是至上的,在健康和个人习惯之间选择的话,答案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已经证实人也可以感染禽流感病毒,尽早切断这个传染源总比发生疫情后再去补漏洞强百倍。

  说法

  社会学专家:个人利益要服从公众利益

  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王建国说:“这个问题乍一看似乎是一个关乎经济学的问题,其实不然,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的问题,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所作为。”

  他解释说,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说,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经济,但在涉及公共健康以及安全的大事面前,政府应该“插手”,不仅应该关心个体的利益,更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维护大多数的群体利益。因此,他对政府的这一决策持赞成的态度。“很多人都喜欢去吃‘地摊’,地摊上的田螺也很热销,你能说这些个人习惯都是好的吗?”王建国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还是要选择更文明、更科学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防专家:不能掉以轻心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控制所所长郭万申说,迄今为止,河南还没有发现一例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例。

  他说,目前已有确切病例证明人与禽类之间可传播禽流感病毒,国内也有多例发病报告。目前,还没有人与人感染的证据,但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对这种疾病仍在研究中,类似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等很多问题还未完全搞清楚”。

  他介绍说,为防范高致病性禽流感向人间传播,卫生部2004年2月曾经下发了《人禽流感疫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如果证实人间传播病例并出现疫情扩散状态,属特别重大的Ⅰ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按照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

  畜牧专家:冷冻的肉制品营养并不差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省畜牧局畜牧处的一位专家,该专家透露,我省曾发现过感染禽流感的零星个案,但禽类感染禽流感病毒后在很短时间内就死亡了,如果处理及时,一般不会造成大范围的传播。

  “吃什么还是要以健康为前提,如果从营养的角度来说,冷冻的肉制品短期存放应该和新鲜的肉制品营养价值没什么区别。”该专家说,一般来说,动物宰杀后肌肉要有一个软化过程,所以宰杀后数小时再加工食用口感最好。

  他介绍说,目前已知禽流感的传播有健康禽与病禽直接接触和健康禽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两种。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候鸟的迁徙可将禽流感病毒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通过污染的环境等可造成禽群的感染和发病。带有禽流感病毒的禽群和禽产品的流通可以造成禽流感的传播。

  在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上,野禽(主要为候鸟)带病毒情况较为普遍。从目前的情况看,禽流感的发生、发展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关新闻

  安徽省确诊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卫生部1月10日通报,安徽省9日确诊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患者李云高,男性,是安徽屯溪一名37岁的农民。这也是中国自去年入秋以来,确诊通报的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当地防疫部门一负责人吴承武用“蹊跷”一词,形容他对李云高染病一事的看法。他说,当地动物并没有禽流感疫情,疫源至今尚不明朗,而且所有和李云高共同生活的人中,也仅有李云高一人染病,这些现象不仅使公众不解,即使他们也觉得有些蹊跷。

  吴承武介绍,我国目前一共发生了22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其中类似屯溪的病例不少,去年发生在安徽休宁县的人感染禽流感病例至今也未找到疫源;而对于为何有可能多人共同接触疫源,却仅有李云高一人染病这样的疑问,吴表示,这也是一个世界难题,“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