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一、当前中国经济的走向

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企业家,作为一个新世纪的管理人员,必须对所处的经济环境有深刻的了解。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究竟是怎么样,走向如何,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问题。

近几年以来,中国经济都在高速、稳定地增长,一般认为在 8 %~ 10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四个原因:

1 、投资是带动经济的主要因素,这几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投资带动的。可以说全国是一个大工地,从东北的满洲里一直到云南,从西北到东南沿海,整个国内是一个大工地,这是投资的带动。任何大项目,都不是一年投资能完成的,而要连续投资,也就是说,这几年都处在投资带动中。

2 、消费在升级,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大家知道,虽然到现在消费还不是带动经济的主要因素,但毕竟也在增长。现在居民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比如住房要求舒适、宽敞,交通方便、设备齐全;比如旅游、休闲,对孩子的教育,对自己的医疗保健,耐用消费品等等。

3 、当前中国正处在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的阶段。因为现在很多企业的设备是 90 年代初的,当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像现在这么严格,现在不行了,如果环境保护方面不符合要求就会被淘汰,如果资源消耗率不能降低,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的状态。因此,就在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的阶段,这就带动了中国的市场。

4 、当前民营经济已在中国经济占有半壁江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材料,全国工商联最近出了一本蓝皮书,《民营经济在 2005 ~ 2006 年的情况》。根据 2005 年年底的统计,我们的 GDP 国有经济和国家控股经济占 35 %,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占 15 %,其余的叫内资民营经济占 50 %。如果把内资民营经济和外商、港澳台加起来就有 65 %,这不是国家规划能直接控制的,只能通过政策的引导。而且这段时期,民营经济的增长很快。

所以从以上四个原因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近几年保持高速、稳定增长是有原因的。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也是有争论的问题。

1 、有些外国经济学家,包括留学生,有文章讲,中国的 GDP 是不可信的,掺了水分的,中国经济没那么大、那么强。这个看法是不对的。因为实际上,中国的 GDP 不是夸大的,而可能是被缩小的。在一个讨论会上,我曾举过三个例子:一、在国外,家庭保姆工资收入是计入 GDP 的,所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姆森有句很有趣的话:“当你和你家里的保姆结婚以后, GDP 将下降。”而在中国,还没有研究统计,县城以上特别是大城市,家庭保姆可能在 1000 万以上或更多,都没估计进去。二、中国农民自己建房、相互帮助建房,是不计入 GDP 的,这个量相当大,也很难估计。三、这个更重要,那些人说中国 GDP 是夸大的,主要是根据中国的国有经济多报,为了出成绩,我们承认可能有这种情况,但多报量不会太多,因为要监督检查。然而国有经济和国家控股经济仅占 35 %,其余非国有的不会多报,而尽可能少报,因为多报要多缴税,这个量可能更大。如果说多报有一定限制,不敢多报,而能漏报就漏报且比例占到 65 %,二者抵消后,可能还是少报漏报的多。

前几年,一次在北京的经济学家会议上我谈了这几点,在座的经济学家都同意我的看法。但有个经济学家发言了,说还漏掉了很重要的一项。他说刚从山西调发刚回来,山西当年产煤多少、库存多少、销售多少,还应剩余多少,一看数字不符,多出一亿吨。查的结果,国家命令关掉一批小煤矿,但实际上还在偷着采,还有外地小煤矿偷采后运到山西的。这是前几年的情况。今年 5 月份,我带政协一个组在平谷县调查,当时县长、书记说有另外的事要赶紧忙,过后问出了什么事,一个封闭的金矿已经关了,但农民还在偷偷开采,发生了矿难。结果连夜组织抢救,人总算救出来了。可见还有这种情况。

2 、报纸上经常出现,中国的 GDP 占世界的 4 %,而中国的能源消耗占到世界的 20 %还要多。实际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这两个数字是不可比的。因为 GDP 计算是按现行汇率折合成美元表示来计算的,而能源消耗是按实物量计算的。换一种说法,根据国外经济学家的说法, GDP 是按照购买力评价的理论来计算的,购买力评价是汇率理论的一种。一块美元在美国能买多少东西,一块人民币在中国能买多少东西,二国购买力之比叫购买力比价。按国际的这个算法,可能是 1 : 3 ,一个美元等于三个人民币的购买力。世界银行的算法是 1 : 2 ,就按 1 : 3 算,我们去年人均就不是 1700 美元了,就是 4500 美元了。按这个算法,我们占世界的 GDP 的 10 %~ 15 %,消耗世界 20 %的能源就说得过去。因为一方面,我们技术的确落后;另一方面,能源消耗不仅有生产问题,还有生活问题,毕竟中国有 13 亿人口。

那么中国的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经济学界一般的看法是 15 ~ 20 年,理由何在?这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前工业化阶段,该阶段农业占 GDP 的比重很大,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很小。农业本身不可能连续高速增长,所以这个阶段的经济只可能是低速增长;第二个阶段,工业化前阶段,农业的比重逐步下降,工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工业是可以高速增长的,只要追加投资,故可以开辟很多新市场,但服务业比重很小;转入工业化后期,农业的比重继续下降,工业比重增长,而增长最快、上升到第一位的是服务业,服务业是可以高速增长的。在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之下,第三阶段的经济同样可以高速增长;然后转入第四阶段,后工业化阶段,今天的发达国家处在这个阶段,农业的比重已经很小,保持稳定,工业在第二位,也大体保持稳定,服务业在第一位,也保持稳定,比例大约在 70 %上下。这个情况下,经济不可能高速增长,只能是中速或低速增长。我们中国处在工业化中期,即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所以完全可以相信,我们经济在今后 15 ~ 20 年维持 7 %以上的高速增长是没问题的。

所以大家不必担心在奥运会结束后,像某些国家出现经济大滑坡,中国不可能出现这个现象。那些国家出现经济滑坡是因为没有后续投资的热点,或新投资热点,所以奥运结束了,建筑施工队伍没有很多活干了,旅游也下降了,这就带动了经济的滑坡。中国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沿海省份率先实现现代化,奥运一结束施工队伍马上就转移了,新的任务就来了,而因为在第二阶段,服务业还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还要继续增长。

但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增长中仍然有障碍,要找到适当对策,才能算了解中国经济。现在一般认为是四大障碍:

1 、环境的制约。就是我们继续高速增长,环境能否承受得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水土流失,这些问题如果不抓紧,就不好办了。

2 、资源短缺问题。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有限,淡水资源紧张,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不足。这就成为了发展中的瓶颈。

3 、农村购买力没有显著提高。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消费起的作用不大,主要原因是内需不足,农民的购买力没有提高。所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一定要使农民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9 亿人口的农民在消费和投资共同带动下,我们经济的持续增长才有保证。

4 、熟练技工不足,这是最近提出的。按发达国家的标准,工人队伍中 1/3 左右是熟练技工, 1/3 或更多是一般技工,其余是初工。而中国的熟练技工在工人中只占 5 %,相差太远。熟练技工不足会阻碍经济增长。

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环境制约问题,现在提出,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对环保的监管力度要加大,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废水、废气、废物能回收。还要开展大规模的环境治理工程,包括治河、治湖、治山,种树种草等等;资源短缺问题,土地资源严格加强控制,乱建开发区的情况不允许存在,对土地要进行改良,适应持续增长的需要,淡水资源除了南水北调,要在科技上突破,主要是海水淡化,现在我们最近从天津了解到,现在海水淡化的成本已降低到 4 块多一吨,还能降低,如果降到 3 块多,河北、辽宁、北京、天津、山东环渤海这些的淡水问题就好解决了,寄希望于科技;能源紧张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勘测,探油、探气,另一方面发展太阳能发电,沿海、内蒙、新疆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等;熟练技工问题,加强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障碍克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是没问题的。

 

二、汇率问题

现在经济学界达成一个共识,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我国经济冲击过大,可能不能承受,因此大幅升值不可取。而且国外希望一步到位,也不现实。一方面大幅升值不现实,另一方面,一步到位“位”在何处?难道在购买力评价标准?实际不是,因为购买力评价只是汇率理论的一种,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人要美元,是要到美国买东西,美国人要人民币,是要到中国买东西;另一种理论是利率评价理论,两国的汇率之比是根据两国的利息率之比,利息率与利润率有一定关系,实际上是利息率和利润率之比,投资的利润率,要美元是要到美国来投资,要人民币是要到中国来投资,因此两国利息率和投资利润率之比构成了两国汇率之比。综合评价就是把购买力评价、利润率评价和其他因素都放在一起。所以我们说,人民币和美元的“位”要让市场决定。

同时,小步升值对中国经济利大于弊。只要升值,对出口都有不利影响,但利大于弊,最大的利在于给企业压力,让企业充分认识到,今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要靠降低成本、改进管理、创立品牌、构建通畅的营销渠道,还有产品质量等等。而不能寄希望于扭曲的人民币汇率上升。看来今后人民币的趋势还是小步升值。

有人说,外汇储备过多,超过 1 万亿美元,怎么办?上次政协经济委员会请了一些经济专家,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会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也是学术界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多了,按国际经济学规则, 3 个月进口量加到期的外债应偿还额, 6000 亿就够了,何必保持 1 万亿,使过多资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