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渐行渐近:农民不再“看天吃饭”

  
  农业保险:应对不测风云

  卢业森是兴业县大平山镇的一名养鸡专业户,他至今清楚地记得:2004年冬天,由于受全国一些地方暴发禽流感的影响,活鸡销售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他养大的2万多只三黄鸡不得不含泪以每公斤3元的“吐血价”卖掉,亏本达10.5万元,几年养鸡带来的财富顿时化为乌有,全家人愁眉苦脸。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几乎是血本无归的卢业森无奈地说,要是有农业保险就好了。那一年,遭受巨大养殖损失的何止卢业森一家,玉林辖区众多的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都没有逃过这场灾难。

  在采访中,许多受灾养殖户告诉记者,他们养鸡的钱相当一部分是从银行贷来的,一场天灾,不仅血本无归,还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多年致富抵不上一次灾害事故。如果有农业保险,就可大大缓解养殖户受灾后的燃眉之急。

  “三农”保险走近农民

  玉林数百万农民在发展种养业方面长期难以抵御灾害风险的命运,如今将要面临改变了——农业保险正在向玉林市广大农民一步一步走近。

  2006年6月和9月,《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广西保险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两个《意见》明确要求把农业保险纳入支农体系,强调今后要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实行补贴农户、补贴保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政策,即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户投保品种,按比例给予补贴;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近日,记者在市保险行业协会了解到,近几个月来,加快保险业发展的两个《意见》在玉林市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市政府已明确提出,各级各部门要学会运用商业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把保险业纳入地方或行业的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特别是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农民养老健康保险等业务,有关部门要制定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参加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全社会的保障水平。

  保险公司争抢“蛋糕”

  记者获悉,市政府最近已把发展以农业保险、农民养老健康保险、农房保险、外出务工人员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三农”保险,作为运用商业保险机制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实行政府财政补贴推动与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先抓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全面铺开,积极稳妥地推进“三农”保险在玉林市的发展。

  在商业保险公司方面,由于看到了政府加快发展“三农”保险的决心,特别是有“三补贴”政策的强力支持,各保险公司去年下半年以来都以积极的姿态确立涉农保险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沟通,以抢占“三农”保险这块诱人的“蛋糕”。据了解,中财险新开发的兴业县养鸡和陆川县养猪两个保险项目,已通过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调研评估,预计今年初即可在两个县大规模开办。中人寿近几个月来也在积极整合资源,不久将推出适合玉林市广大农民保障需求的个人养老、子女教育婚嫁等方面的保险服务,今后还将推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外出务工农民意外伤害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等服务。太保寿险目前正在就农民工方面的保险服务与政府有关部门交换意见,也力争在抢占“三农”保险商机方面有所作为。

  相关链接

  农业保险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办理农业保险,主要是生猪、耕牛等大牲畜保险,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96年实行体制改革和商业化经营后,作为政策性业务的农业保险因没有利润而逐年萎缩,基本发挥不了作用。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地大范围发生,“靠天吃饭”的农业更是首当其冲。2004年,按照“先起步、后完善,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中国保监会在九省市进行了农业保险试点,吉林、上海、黑龙江、四川等地成立了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广大农民非常欢迎。我区近年以恭城县试点办农民养老保险,农民投保十分踊跃,被誉为全国首创,受到中组部表彰。2006年下半年,我区柳江县与当地保险公司合作,为全县甘蔗种植户开展灾害性保险服务,在全区引起巨大反响。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