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中旬,丹东的天气益发寒冷起来。但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民养殖绒山羊的热情却驱散了冬日的严寒。作为一直被当地农民公认为效益最好、市场最稳定的一项致富产业,目前,宽甸全县绒山羊产业的年产值已超过4000万元,从业农户高达4000余户。
宽甸绒山羊产业的蓬勃兴起源于当地通过赶“头羊”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做法。在丹东农村,农民都知道“头羊”对于羊群的重要性。赶羊,实际上就是在赶“头羊”。将这个道理放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同样奏效。
早已意识到这点的宽甸,从2002年起,就开始举办“绒山羊赛羊暨交易大会”,由养羊专家对参赛绒山羊的产绒量、绒毛品质、体型外貌等性状进行综合打分,评选出特等、一等、二等、三等种羊,给予重奖。尤其是2003年以后,赛羊大会更是增添了绒山羊、饲料、牧草、兽药、畜牧机械等交易内容,吸引了北京、河北、吉林等省市的客户及省内各地的养羊户前来交易,成为覆盖整个辽东地区,辐射遍及东北和华北的绒山羊行业的一大盛会。
兴一项产业,发展一方经济,先要培养几个“头羊”,一户带几户,几户带一片,从而形成有机统一的“羊群效应”。在整个产业初步发展起来后,政府通过有形之手提供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等系列化服务,把产业从无序、自发状态引导到规范、有序的产业化轨道上来。这,正是丹东发展经济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