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2006年前三季度价格运行分析及后期走势预测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有所回落。随着宏观调控成效的进一步显现,后期价格可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价格调控工作要着力解决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今年以来价格变化情况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从价格运行态势来看,各月环比价格分别上涨1.3%、0.5%、-0.9%、0.2%、-0.1%、-0.5%、-0.3% 、0.3%和0.5%,价格窄幅波动,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主要特点是:
  (一)食品价格总体保持稳定,粮食价格平稳,鲜菜果和肉禽蛋价格涨跌明显。前三季度,食品价格上涨1.8%,比上年同期减少1.5个百分点。从具体品种看,粮食、鲜菜和鲜果价格是推动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品种。1~9月累计,粮食价格上涨1.9%,鲜菜价格上涨11.9%,鲜果价格上涨28.0%。而肉禽及其制品、鲜蛋价格的明显下降,则使今年的食品价格涨幅明显小于去年。1~9月累计,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6.2%,鲜蛋价格下降9.8%。
  (二)服务价格走势平缓,涨幅有所回落,但居住价格涨幅仍然较高。前三季度,服务价格上涨2.0%,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少1.5个百分点。其中,各月价格分别上涨2.5%、1.4%、1.6%、1.7%、2.0%、2.2%、2.3%、2.3%和1.5%,走势比较平缓。服务价格中,居住项目是影响价格上涨的主要品种。1~9月累计,居住价格上涨4.7%,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6.6%,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3.4%,租房价格上涨2.3%,涨幅仍然较高。
  (三)工业消费品价格保持降势,不同品种涨跌互现,总体价格降势趋缓。
  主要工业消费品中,衣着和交通通讯价格继续下降,但降幅有所减小。前三季度,衣着价格下降0.8%,降幅比上年同期减少1.1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2%,降幅比上年同期减少1.0个百分点;而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则持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由跌转涨态势,继续小幅上涨,前三季度,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0%,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
  此外,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继续上涨,但进入第三季度后,涨势出现回落。前三季度,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上涨2.52%,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少1.92个百分点。从各月环比价格来看,上半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涨幅分别为0.1%、0.8%、1.0%、2.1%、2.9%和1.3%;但进入第三季度后,在宏观调控作用下,随着投资增幅出现小幅回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幅也出现了回落,第三季度价格与上半年相比下降2.37%。总体上看,今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势比较强,9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比年初上涨了8.49%。其中,有色金属、石油及制品、钢材和化工产品价格分别上涨了30.54%、9.47%、7.07%和3.65%。
  二、当前价格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价格总水平保持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对个别突出的价格矛盾以及可能影响未来价格稳定的因素,也应引起注意。
  (一)部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涨幅较大,群众感觉价格压力增加,特别是城市低收入居民感受负担较重。
  今年以来,一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上涨比较明显。一是居民用水、燃气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据监测,前三季度,36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污水处理费和管道煤气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已分别上涨12.29%、15.67%和24.08%。二是住房价格和物业服务费上涨也比较明显。前三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6%,36个大中城市物业服务费上涨5.92%。三是我国医疗费用和教育开支在逐年增加,加上国家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和各地普遍上调电价等因素,使得多数居民感觉价格压力在增加,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感觉到生活负担明显加重。
  (二)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随着政策性增收作用的逐渐减弱,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压力增大。今年以来,国家继续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粮食价格保持稳中略升态势,但整体价格水平不高。同时,棉花产量的增加和纺织品出口退税税率的下调,使得棉花价格也处于低位。另外,养殖业产品供应增加较快,部分地区又遭受禽流感,导致肉禽及其制品价格走低。这些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位,加之化肥、农膜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仍处于高位的压力,增加了农民增收的困难,特别是随着政策性增收的作用逐步减弱,农民增收的难度可能会越来越大。
  (三)原材料价格涨幅持续高于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下游企业消化上游产品涨价的能力不断减弱。前三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3%;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9%,原材料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生产资料价格已持续上涨三年多,这种情况压迫下游企业消化上游产品的能力在不断减弱,一方面将可能增加下游企业的生产困难,导致部分企业减产停产;另一方面也可能迫使部分下游生产企业通过涨价来释放成本压力,如今年出现的部分家电上涨情况。
   三、对后期价格走势的预测
  今年以来,国家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投资、信贷增长过快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这些措施已初显成效。从当前形势和今后可能影响价格涨跌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来看,初步可以判断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运行会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的格局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为价格处于温和上涨状态提供了重要基础。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0.7%,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9元,实际增长10.0%,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62元,实际增长11.4%,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总体上看,以上指标都处于稳中略有增长的良好状态。一般而言,如果没有较大的突发性因素插入,这些基本指标是不会发生大起大落变化的。经济运行的良好状态,为价格总水平保持平稳的温和上涨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是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将有利于制约价格出现较快上涨。商务部最新调查数据显示,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依然占多数。其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只占26.7%,供过于求的商品占73.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此外,我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以及人民币小幅升值走势等因素,也有利于配合消费品市场制约价格出现过快上涨情况。
  三是粮食等食品价格平稳运行也为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重要条件。今年夏粮在上年产量大幅增加的基础上又获丰收,秋粮也将有望继续增产,粮食的连年丰收将进一步缩小粮食产需缺口,促进粮食供求关系改善。同时,国家通过粮食进出口来调节国内粮食供求的能力也在加强。从发展趋势上看,今后一个时期粮食价格仍将呈平稳运行态势。受粮食价格相对稳定的影响,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蛋类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也不会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从而为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提供了重要条件。
  当然,在分析有利于价格稳定因素的同时,也要看到不利于价格稳定的因素,从当前情况看,货币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可能影响未来价格走势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截至9月末,M2和M1增速还处于16.83%和15.7%的较高位置,且前三季度新增贷款已超出全年目标的10%。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有效控制,势必会增加未来价格膨胀压力。此外,国际市场原油、有色金属,以及粮食、棉花等初级产品价格,由于炒作因素的存在,变数很大,也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综合以上分析,预计今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大体可保持1.5%左右,明年上半年价格涨幅仍可保持在1%~2%之间。分类别看,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价将保持平稳略有波动的运行态势,不会出现明显的升降;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今冬明春的鲜果、鲜菜价格将继续保持上涨态势;肉禽及其制品、鲜蛋价格将由降转平稳回升;家庭设备用品价格及交通通讯价格等将保持稳中偏弱走势。水、电、燃气、房租、物业管理费等居住价格仍将保持上涨态势。
  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延续当前由扬转抑走势,第四季度价格将以平稳运行为主,但由于今年以来环比价格涨幅较大,预计全年价格将超过3.0%;受今年新涨价因素影响,明年上半年价格将在4.0%左右。
  四、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和价格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继续落实国家的各项调控政策,努力做好后期特别是今年后几个月的工作,对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做好扩大内需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控制投资和信贷过快增长仍是宏观调控的重点。要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搞好产业调整,着力落实治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各项措施。同时,继续加强资源价格改革总体规划和地区协调工作,稳步推进资源价格改革。要优化贸易结构,规范贸易秩序,采取更为灵活的、保证市场稳定的汇率措施,解决好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在解决好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要以扩大内需、建设和谐社会为基点,着力研究和解决好调节收入分配、加强社会保障、完善经济体制等较深层次的问题,并进一步抓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以促进经济持续性平稳较快发展。 (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努力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
  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三年丰收,稳定粮食价格的工作也愈加重要。要继续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及时解决一些地区国有粮库仓容紧张问题,并努力调动各类粮食企业的积极性,做好今年秋粮的收购工作。在稳定秋冬种面积的基础上,应继续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扩种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实现规模化耕种。今年以来,我国干旱、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近期部分地区又遭受秋冬旱、冷害等灾害,而且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也正处于高发期,要高度重视抗灾和防灾工作。要继续加强和完善粮食和化肥等惠农的补贴措施,并进一步增加支农资金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强化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设。 (三)高度重视群众关心的突出价格问题,进一步加强价格监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