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西频道10月27日电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之年。朔州市人民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畜牧经济强市战略,抓住全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有利契机,以“建设全国农区最大的乳品基地”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对畜牧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使畜牧养殖业迅速成长为朔<--ADV_CONTENT-->州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畜牧业生产态势良好,肉蛋奶产量增长
上半年,受市场调节和禽流感疫情的影响,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比较疲软,农民牧业收入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负增长。而朔州市因不是主要的禽类生产基地,除生猪市场和农民养猪收入下滑外,总体上看,奶牛业稳健增长,肉羊平稳过渡,禽蛋止跌趋稳。畜禽出栏和畜产品产量仍然稳中有增。前三季度,朔州市出栏肉猪176849头,同比增长2.8%,出栏肉牛22697头,同比增长3.1%,出栏肉羊267473只,同比增长9.4%;期末猪存栏495879头,同比增长4.5%,奶牛存栏140676头,同比增长11.8%,羊存栏1869256只,同比增长5.6%。肉、蛋、奶产量全面增长。前三季度肉类总产量23769吨,同比增长1.6%,牛奶产量220816吨,同比增长9.5%,禽蛋产量18897吨,同比增长12.9%。
(二)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高涨,畜牧业收入增加
朔州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统领朔州市“三农”工作,建设全省生态畜牧基地的战略思路,不断从政策、资金、机制上给予大力倾斜。2005年市政府涉及畜牧业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就有6项,其中良种、青贮窖、奶站建设的直补资金近1200万元。各县区政府也出台了优惠政策支持畜牧业发展,应县制定了“一免四补”,朔城区出台了“一免五补”政策,这些政策惠农力度之大,补贴资金之高前所未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436.9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2.76元,同比增长23.4%,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20.7%。
(三)宏观调控措施得力,奶牛业得已健康发展
由于去年市政府采取多项宏观调整措施,支持奶牛业发展,特别是去年一年朔州市新建奶站225个,从根本上解决了“卖奶难问题,夯实了奶业发展基础。今年朔州市鲜奶供应渠道畅通,鲜奶平均收购价格一直保持在1.7元/公斤左右,农民养牛效益稳定,奶牛数量稳中有增,奶产业走出低潮,保持了稳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前三季度,朔州市奶牛存栏达140676头,占牛存栏的比重达到45.4 %。朔州市牛奶产量达220816吨,同比增长9.5%,奶类产业成为朔州市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
(四)龙头企业的重点培育,畜牧产业化水平提升
龙头企业是畜牧产业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的关键所在。今年以来,朔州市仍然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政府扶持,内引外联,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目前,朔州市重点对朔州市14家畜产品加工企业,从资金投入、项目申报、外部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按照朔州市招商引资办法,对入朔投资的外地企业与本地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并提供用地、资金等优惠,引导企业通过多种形式重组、联合、兼并、建立现代企业集团。今年应县引进全国驰名的乳品加工企业雅士利集团,新上年加工能力20万吨的乳品生产线,使朔州市乳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近70万吨。截止目前,朔州市涌现出一大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乳制品、肉牛、肉羊等加工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6万吨鲜奶、10万头牛、150万只羊的年加工能力。不仅增强了产业经济实力,而且带动了各养殖基地建设,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对接。
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朔州市畜牧业饲养管理方式仍然粗放,养殖效益、畜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结合新农村建设,应尽快新建人畜分离示范小区,引导分散的养殖户走规模化养殖道路,解决人畜同院和畜禽混养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2、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经济带动能力较弱。除乳制品、少部分精羊肉外,其他绝大部分畜产品市场基本上以本土为主,缺乏向国内大中城市进一步拓展的能力,各级应尽快强化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和引导,由资金扶持转向优惠政策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竞争力,只有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长期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才能获得减免税收、银行贷款等优惠政策,并能有效带动农民走向富裕。
3、要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和边境检疫工作,严把市场入口,严防死守,确保朔州市畜牧业健康发展。为了杜绝假冒、伪劣畜产品上市,应建立一整套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的安全监控体系。要尽快形成市、县、乡镇各级配套的饲料、兽药、畜产品监控、检测体系。加强对饲料、兽药企业和饲养场(户)的生产和安全监管,加大力度查处饲料产品中的违禁药物,实现对畜产品生产全程监控,有效保证上市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师庆平 张 波 安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