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山羊为主的“银色经济”致富嘉荫县农民


  嘉荫县把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绒山羊为主的“银色经济”,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截止目前全县绒山羊饲养量达到38万只,完成年计划的91.4%,养殖户2460户,养殖户覆盖率21.7%,良种覆盖率达到42%。今年上半年,全县羊绒产量130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

  发挥优势,把主导产业选准。嘉荫县森林草原面积广阔,林地总面积550万亩,草原33.6万亩,宜牧资源十分丰富。依托这一优势,县委、县政府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发展银色经济、壮大绒山羊产业的发展思路,并建立了纳入一级目标管理、实施一把手工程、形成一支专业推进队伍的“三个一”工作机制,在全县上下形成把产业结构向养羊上调,把增收渠道向养羊上靠,把工作精力向羊经济上投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国内蒙、辽宁等羊绒主产地因受生态环境和资源制约,绒山羊发展受到严格限制。而嘉荫县发展绒山羊具有优越条件,全县现有草场面积33.6万亩,适宜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126万亩,林间草地质优量大,还有大量农作物副产品,养殖绒山羊气候条件适宜,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政策扶持,把绒山羊产业做大。制定出台发展绒山羊养殖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并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多方协调,多元筹资,政银联手,先后争取到4500万元绒山羊发展专项贷款、3年150万元贷款贴息及绒山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资金100万元,同时县财政还拿出100万元资金成立担保公司,支持贫困户发展绒山羊养殖。

  自2001年以来,嘉荫县将绒山羊养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辅换位的主攻方向,推进了“银色经济”高质量、规模化、可持续发展。加强畜牧服务体系建设,县财政投资40余万元,为各乡镇统一配备了防疫设备,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大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养殖,采取财政投入、养殖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政府投入资金物资200万元,在各乡镇建成了标准化羊舍282栋。在此基础上,实行舍饲精养、围栏圈养和区划轮牧“三结合”, 有效解决了林牧矛盾。并积极发展青贮饲料种植,推广青贮技术,减少畜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走出了一条资源消耗少、比较效益高的畜牧业发展新路,实现了传统放牧向规模化、集约化饲养转变。

  精心打造,把绒山羊品牌叫响。确定“打响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目标,全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适合县自然条件、抗病能力强、产绒率高的优良品种,把全县绒山羊品种和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叫响“嘉荫绒山羊品牌”。为改良绒山羊品质,先后从辽宁等地引进优质种羊近300只,形成了数量达到4400多只的核心种羊群,建成1个省级标准化良种繁育场和15个绒山羊扩繁场。此外,引进鄂尔多斯集团投资,成立了嘉荫县鄂尔多斯绒毛有限责任公司,有力推动了绒山羊发展产业化进程。2005年末,全县绒山羊存栏量由2000年的8000只猛增到35万只,实现产值6500万元,为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全县有700余户农民通过养羊走上了致富路。这个县被省政府确定为黑龙江省东北部绒山羊发展产业带中心,并被国家和省评为绒山羊生态养殖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提高了绒山羊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