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谢华 宋晓)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通过扬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之长,避土地紧缺、粗放经营之短,不断提高畜产品的质量,走出了一条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成功之路。2005年,青岛市畜产品产量171.3万吨,比“九五”末增长50.5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0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07.8亿元,突破了百亿大关,畜牧业总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28.1%上升到35.3%,连续两年超过种植业和水产业,位居农业总产值第一位,确立了青岛农业第一大产业的地位。
七大产业化体系打造畜牧业强力引擎
谈到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副市长张元福说:“关键是扬长避短———扬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之长,避土地紧缺、粗放经营之短。青岛畜牧业发展靠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产业化就是走工业化的路子,以加工带动养殖,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说起畜牧业产业化,青岛市畜牧局局长孙德胜最有发言权。青岛市第一个独资企业———正大集团肉食鸡加工厂就是他任即墨市市长时引进的,而这个年加工肉鸡4000万只的项目从引进之日起,就成为青岛市肉食鸡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之一。如今,以正大集团、九联集团、六和集团、三统万福、康大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肉鸡订单农户发展到2万多户,年出栏肉鸡达到2.4亿只,以每只合同鸡纯利两元算,可增加农民收入4亿多元。
有这样的产业化链条,有奶业、生猪、肉牛、肉羊、肉鸭、饲料等六大产业化体系,以及80多家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产业链条的龙头,确保了全市畜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目前,七大产业化体系带动农户7万多户,增加农民收入12亿元以上。
为了更好地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青岛市畜牧部门实施了“十大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孙德胜局长告诉我们:“扶持的重点是肉牛、肉羊等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产业,通过壮大加工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尽快拉长产业链,全面提高产业化整体水平。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培育年产值过百亿元的畜产品加工企业2家,过50亿元企业3家,过10亿元企业10家,全市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
产业化经营带动了畜牧养殖的规模化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成为企业和养殖户的内在要求,青岛市畜牧部门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全市农村掀起了发展标准化小区的热潮。走进莱西市李权庄镇石河村兴建的肉食鸡养殖小区,这个100多户农民参与、存养量40万只的小区,由村集体实行“六统一”服务,即统一规划,统一办理用地手续,统一帮助贷款,统一联系购进饲料、鸡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标准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小区年出栏肉鸡200万只,纯收入400多万元,人均养鸡增收2614元。
标准化生产组织形式,从公司+农户到公司+农场,再到九联集团探索出的“公司+合作社+农场”的标准化生产新机制,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新机制重新调整了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探索企业与农户的资产联结办法,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在青岛九联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忠平说:公司作为发起人成立养殖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然后吸纳养殖场所在村的农民入股,组建若干肉鸡养殖合作社,按照集团的统一设计,每个合作社投资225万元建设一个存栏肉鸡10万只的工厂化养殖场,集团出资占65%,农户出资占35%,流动资金由九联集团无息注入,合作社每年最低分红率不低于15%,五年累计平均分红率不低于18%。建设高标准的工厂化养殖场,使养殖环节的生产效率比农民的分散式养殖提高了10倍以上,农民的收入也成倍增长。推广“九联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青岛市累计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1152个、标准化饲养场1.27万个,肉鸡标准化养殖率达到95%以上。
科技先行的良种化推广体系不断为畜牧业增添活力
科技创新是青岛市畜牧业发展的“法宝”之一。在青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不但有国内领先的莱阳农学院的克隆奶牛技术、森淼生物研究所的转基因技术等高新技术,爱德现代牛业、六和集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的奶牛胚胎移植生物工程项目更是得到了广泛推广。
今年7月份,平度市张舍镇崔永喜家喜事临门,他饲养的一头黄牛产下了一对奶牛双胞胎,被爱德公司以3300元价格回收。“一头黄牛犊,养五六个月才能卖1500块,黄牛肚子里生出来小奶牛,10天以内保证回收,不算料钱,还要多挣1500元。”崔永喜只是青岛市畜牧局“万枚胚胎移植富民工程”的受益者之一。爱德现代牛业(青岛)有限公司是实施“万枚胚胎移植富民工程”的主力军,公司免费上门为农民养殖母牛移植高产奶牛性控胚胎,以每头2800元的“借腹”报酬回收,从2005年7月份到现在,累计移植胚胎12800头(次),经鉴定受胎6850头,已分娩回收520头。
胚胎移植工程只是良种产业化的一部分。该市每年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品种改良、良种生产基地建设和地方良种保护,奶牛、生猪、肉羊、肉牛、禽类和地方良种产业化开发六大良种工程蓬勃发展,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繁育结构和种畜禽生产链,每年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改良中低产奶牛6万头、本地黄牛和山羊各40万头只,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85%以上,全市蛋鸡、肉鸡基本实现良种化,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0%、70%、65%和70%以上。良种产业化不仅满足该市畜牧业发展需要,而且辐射全省,蛋鸡、奶牛、肉牛、肉羊良种销往全国。
基层防疫力量全面到位
在许多地方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名存实亡之际,青岛市锐意改革,在稳定市、区两级动物防疫机构的基础上,按照执法与服务相分离的原则和畜牧业产业化布局,设置了56处跨乡镇行政区域的基层动物防疫监督站。基层站共配编432人,实行人、财、物三权归县,垂直管理,初步建设了一支符合国际兽医管理模式,精干高效的兽医执法队伍。谈起这支队伍,孙局长自豪地说:“我们不仅解决了基层防疫员的工作待遇问题,而且每个监督站都配备了动物疫病诊断监测设备、动物疫病防制冷链设施、防疫监督和消毒等设备,还有专门的工作车辆,保证了防疫检疫执法需要。”2005年底,经过公开招考,择优录取,青岛市又建立起一支有2713人的村级防疫员队伍,有力地促进了动物免疫、出栏检疫、动物疫情监测等工作的开展。
去年底,面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严峻形势,青岛市充分发挥各级防疫队伍的作用,狠抓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畜禽免疫率均达到100%,保持了全市安全无疫的态势,防控工作得到了国家防控指挥部检查组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