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壮大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推动畜牧业快速持续发展

 

  目前,我市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2360个,入社养殖户12万多户,其中65个畜牧合作社、协会被评为全市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市畜牧办公室、沂水县畜牧局、沂南县畜牧局被评为全省发展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先进集体,临沂市高产奶牛合作社、蒙阴县文友家禽养殖合作社被评为全省畜牧行业优秀合作社。沂水县畜牧养殖协会还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去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07.8万吨,畜牧业产值实现9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5%,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1122元。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出栏生猪、牛、羊、家禽分别同比增长5.7%、4%、6%和10%;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5.7%、4%和19.4%。

  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2003年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

  2005年又下发了《临沂市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办法》,要求把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拿出200万元,表彰奖励了200个先进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市畜牧办紧跟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狠抓落实工作。一是市和县区畜牧部门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畜牧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并固定科室,配备专人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二是各级从实际出发,制定了《2005-2010年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扎扎实实抓落实。三是对全市畜牧经济组织发展情况实行月统计、季通报。充分利用《临沂畜牧工作简报》、开辟宣传栏、组织现场观摩、举办典型报告会和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和扶持政策,宣传好的典型经验做法,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畜牧经济合作组织

  本着群众自愿、有利发展、效益优先、逐步规范的原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组织畜禽养殖户发展灵活多样的合作组织。

  龙头企业带动型 沂南县众诚鸭业养殖合作社,是以众诚鸭业公司为依托建立的养鸭合作组织,对肉鸭养殖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向养殖户供鸭苗,统一供饲料,统一供防疫药品,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收购成鸭。目前,该合作社已在全县发展养鸭会员536个,存栏肉鸭230万只,促进了当地肉鸭业的迅猛发展。

  科技示范型 2004年年初,市畜牧办和兰山区畜牧办的干部职工以自愿入股的方式建立了股份制高产奶牛合作社,入社社员40多个,存栏澳大利亚高产奶牛500多头,设有全省一流的高标准挤奶厅,年青贮玉米秸1500多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为全市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样板。莒南县涝坡镇养羊协会于2004年成立,现有会员508人,理事14人。协会对会员饲养的羊统一进行配种、饲养技术、疫病防治服务。目前,全镇已引进波尔山羊、无角陶赛特等良种羊137只,设立配种站点20处,其中鲜精大倍稀释技术改良点2处。去年杂交改良本地品种羊1.2万只,仅杂交改良一项技术就使养羊户年均增收300多元。

  能人牵头型 蒙阴县文友家禽养殖合作社,是当地养殖能人刘文友领办的一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协调发展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2005年,合作社社员达到320人,发展养殖大棚340个,引进肉鸡鸡苗480万只,销售成鸡470万只,饲料销售2000吨,年创产值7000万元,养殖户获利1000万元。合作社成为联系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桥梁和纽带。

  综合互助型 平邑县卞桥镇石河村村民张兰玉最初和另3家肉鸡养殖户协商解决肉鸡养殖中的“歇棚”资金闲置问题,把4家的养殖资金放在一起,循环使用,建账立册,谁养鸡,谁使用,做到“歇棚不歇钱”,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融资成本。2003年由张兰玉牵头成立了卞桥镇石河村肉鸡养殖协会,凡是入会的会员根据养殖规模向协会存放一定的资金,建立了400多万元的肉鸡养殖资金库,供会员周转使用。会员每饲养3000只鸡在歇棚时存入约3万元,在进鸡时可无偿借取4.5万元,出栏后归还,这一合作有效解决了养殖户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协会搞好统一防疫、统一供鸡苗、统一供料和养殖技术等服务。目前该协会已发展会员117户,2005年出栏肉鸡、肉鸭180万只,产值3060万元,获利324万元,会员户均纯收入2.8万元。在国内外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影响期间,会员饲养一只鸡仍可盈利1.8元。

  党员带动型 2002年,罗庄区南白埠村18名党员带头建起了占地108亩的奶牛养殖小区,存养奶牛500头,成立了奶牛协会进行管理服务。18名党员组成了党支部,党员在带头养好奶牛的基础上,分户帮扶会员户,党支部还协调引进了盛能乳业集团到小区建挤奶站统一收奶,协调兽医部门入户进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会员户的养殖效益。目前协会会员发展到95个,存养奶牛1400头,种植牧草2600亩。

  抓点带面,巩固提高

  市里重点抓了奶牛、生猪、獭兔、肉羊、本地草鸡、长毛兔、肉鸭、特种经济动物等12个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县区重点抓了5个至6个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在抓点带面、巩固提高工作中,我们坚持“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着力抓了五个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典型经验总结推广机制 为了加快推进合作组织建设,2003年以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坚持一年1次~2次现场会,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蒙阴现场会主要解决县区层面起好步、开好局的问题;沂水现场会重点解决依托优势、加快发展问题;平邑现场会重点解决多元参与、规范提高问题;市人大、市政府召开的现场会,参观了沂南、兰山、罗庄等3个县区的7个畜牧合作社典型,重点解决了深入持续发展问题。

  建立合作组织教育培训机制 市里印发《合作组织手册》和《畜牧业高产优质高效养殖技术手册》5万册,制作《千万农民致富之路》光盘6000多张。对合作组织管理人员,各级都列入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充分利用学校、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阵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培训。两年来,全市共举办合作组织成员培训班200余期,培训2万人次。

  健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重点是指导合作组织建立健全议事决策、财务管理、资产运营等内部管理制度。对有一定收益的合作组织,指导其健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实行按交易额分配、按股份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既让农户得到服务和实惠,又促进合作组织不断壮大提高。积极推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完善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自我服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建立政策扶持激励机制 主要是对合作组织实行“一降低、两减免、三优先”。“一降低”,即降低进入门槛,对新建立的合作组织一律先由农牧部门备案和派员指导;对条件成熟、基本具备企业法人和社团条件的,有关部门予以登记注册。“两减免”,即对合作组织及其加工流通实体适当减免有关税费,对运载活畜禽减免过路费。“三优先”,即对合作组织实行项目安排优先、信贷投放优先、财政贴息优先。自2002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扶持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去年以来,全市百万农户致富工程畜牧项目累计发放贷款20多亿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支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发展致富项目。

  实行动态检查考核机制 各级都建立了合作组织建设目标责任制,纳入了年度考核内容,作为评价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市县制定了《专业合作组织考核办法》,对合作组织建设情况,一季度一调度一通报,半年检查,年终考核。2004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大会,拿出50万元奖励了50家先进农民合作组织(其中畜牧合作组织13家)。2005年,市委、市政府又召开大会,对150家先进合作组织进行了总结表彰(其中畜牧合作经济组织52家),市财政拿出200万元给予奖励。今年,又列出200万元预算资金,继续奖励先进合作组织。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