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从散养向集约化养殖的转变

  近年来,传统的小规模散养和圈养相结合的养殖模式,越来越暴露出点多面广的弊端,容易造成和诱发疫病的传播和流行,给畜牧业生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威胁。因此,使我国的畜牧业生产走向产业化,使畜牧业的动物产品走向国际化,已势在必行。加快禁止我国农村散养方式的步伐

  庭院饲养、小规模的散养与圈养相结合的模式,不但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也限制了养殖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现代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发展,特别是人畜生存的空间无法隔离,多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时时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小规模养殖过程中生产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无法保证,政府官方的检疫监管部门根本无法对他们建立全方位强有力的监管机制。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的养殖业生产迅速发展,由于工业机械设备及养殖生产技术不断得到实际应用,使得集约化养殖蓬勃发展。集约化养殖以“集中、密集、约制、节约”为前提,在客观规律条件下对养殖形式适度组合。它综合应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安排生产,充分发挥了养殖群体的潜力。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在我国发展了几十年,并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并没有在我国农村和山区的农民群众中得到进一步普及,它只是使一部分的投资人受益。因为,集约化、规模化的饲养方式,不但需要非常大的资金投入,也必须具备科学的饲养知识。而我国广大农村,农民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还相当落后,生产水平相对还比较低,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进行养殖规模扩大化的生产。在这种形势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农村养殖实际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将是长远的战略任务。

  探索股份合作、集约发展之路要想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现阶段的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就是要加大政府对畜牧养殖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养殖模式。现阶段,我国养殖小区的发展和建立无疑是一种养殖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但是,这种模式的构建也同样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布局规划不合理,不利于整体防疫措施的开展。二是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养殖小区出售给农民个体,在混养过程中容易给病原体提供新的疫源。三是缺乏污染的配套处理程序,排污综合治理不彻底。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集资饲养,股份合作,统一管理,使合资人利益共存,风险共担,这也是我们值得探索的一条发展之路。这种股份合作,集约发展的养殖方式,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村农户以散养为主体的养殖模式,便利了规范防疫的安全管理,提高了畜产品的质量和畜产品生产力水平,又形成了区域优势,为下一步开拓动物产品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解决了小生产与市场的矛盾,降低了农民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经营风险,既有利于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开发利用,又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促进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股份合作,集约发展”这种畜牧养殖方式的转变,主要内容就是提倡畜牧业生产和经营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经济、饲养合作组织,通过这种形式,把分散独立、规模较小的饲养场所联合起来,组合成具有规模的养殖发展模式,把生产出来的动物产品集中起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打出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养殖的最大盈利水平,从而促使广大养殖户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认识养殖产业化、区域化的优势,进一步更新观念。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