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提出的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如何贯彻上级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畜牧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畜牧业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农民收入的增长源、循环经济的突破口,与新农村建设5句话总要求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3句话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大有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朝阳产业首先,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一般为60%,高的达90%,而我市仅为40%,发展潜力巨大。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皮毛绒等畜禽产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畜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第三,畜牧业受耕地制约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非耕地得以发展,而且能够借用饲料等大量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创造出成倍甚至数倍于自有耕地承载力的产值和效益,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第四,畜牧业是承工启农的中轴产业,它上连畜产品加工业,下带饲料工业、种植业,可以使农副产品层层转化增值,是促进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种、养、加梯次递进、层层增效的关键环节。第五,畜牧业不仅可以转化粮食,而且能够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约占作物总生物产量3/4的秸秆、饼粕、麸皮、糟渣等农业副产品,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最大限度的转化增值,变废为宝,同时生产有机肥料反哺种植业,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畜牧业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优势产业首先,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畜牧业比较效益高、商品率高、变现快,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从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水平两个关键指标可以看出,畜牧业效益远远高于粮、棉、油种植业,大体与种植业中效益最高的精细蔬菜大棚相当。其次,畜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劳动力有很强的吸纳能力。发展畜牧业,可以使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充分就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三,增加动物性产品的供给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农村人口肉蛋奶的摄入量远远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达到生活宽裕,必然要求畜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提高动物产品摄入量,改善农民的营养结构。
德州市畜牧业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第一,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广大农民都有养殖经验,加快畜牧业发展符合我市实际,这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第二,已经引进培育了光明乳业、双汇食品、金锣肉制品、雨润禽业、东麦兹皮革、德州扒鸡、中澳禽业、三和牛业等一批“名优强”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巨龙腾飞、群龙共舞”的局面,对畜牧业的带动能力急剧增强。第三,市委、市政府已作出向畜牧强市跨越的战略决策,对畜牧业的重视和支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市上下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氛围已初步形成。第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畜牧法》的颁布实施、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又为畜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围绕新农村建设推动畜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畜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也对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当站在更高层次来审视和谋划畜牧业,以更大力度去推动畜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当前和“十一五”期间德州市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的总要求,树立一个观念,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方针,即“一手抓发展,一手抓保护”;实施四大工程,即继续实施好“10万头奶牛、500万头生猪、100万头肉牛、亿只家禽”四大基地建设工程;构筑四大产业链条,即构筑起奶业、生猪、肉牛、家禽四大产业链条;推进畜牧业“四化”建设,即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开展好一个活动,即深入开展“抓千区、带万户、促增收”活动;实现一个目标,即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递增3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确保达到45%,力争50%,建成畜牧强市。为此,要着重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瞄准全省先进水平,加快向畜牧强市跨越一是抓龙头,在引进和培植畜产品加工企业和饲料工业上实现新突破。牢牢抓住全国畜产品加工行业重新洗牌,知名企业加快跨地域战略扩张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民营”两大“天字号”工程,继续把引进和培育“大高外、名优强”畜产品加工龙头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在做大做强现有加工龙头的同时,再在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肉羊和蛋品加工以及外贸出口等领域寻求新的突破。同时,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兼并,更新改造等措施,加快饲料工业发展和转型步伐,尽快把饲料工业发展成大产业,为畜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二是抓发展,在畜牧生产基地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实施“抓千区、带万户、促增收”活动,加快四大基地及特种养殖基地建设步伐。在基地建设中,突出抓好规模饲养场户的建设,全市每年新增规模饲养场和小区360处、饲养大户3600个;根据各地不同情况,突出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猪大县、奶牛大县、家禽大县等畜牧产业区和产业带。三是抓合作组织,在提高畜牧产业化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围绕“四大产业”和特种养殖,引导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联合起来,加快发展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尽快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连接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到2010年全市将建成规范化的畜牧合作经济组织200个,使80%的养殖场户通过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或市场实现紧密连接。奋力打造以“强龙头+合作组织+大基地”为基本特征的畜牧产业链,使更多的畜产品进入国际和国内大中城市等高端市场。
把动物防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把动物防疫特别是人畜共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之中,加快兽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持三大体系,突出抓好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切实保障防控经费,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贯彻“预防为主”和“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的方针,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严防严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切实保障全市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畜牧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开展清洁养殖。按照“村容整洁”和“环境友好”的要求,加快村外标准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尽快改变人畜杂居、畜禽散养、畜禽混养的旧习,并通过消毒、发酵、生产沼气和有机肥、复混肥等措施,加强对养殖场排放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动物卫生环境。进一步争取农业部的支持,搞好我市的“全国清洁养殖示范点”工作,并争取将我市建成“全国清洁养殖示范区”。二是推进标准化养殖。通过加强对畜牧投入品的质量监管和标准化畜牧生产技术的推广,特别是加强饲养过程中科学投料、用药技术的推广,严格控制畜产品的有害物质残留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卫生、安全的畜禽产品,保护包括广大农村人口在内的消费者身体健康。三是发展节约养殖。通过广泛利用废弃地、荒滩地、林间地、闲置厂房场地建设养殖场,利用冬闲田发展“冬牧70黑麦”牧草和推广集约用地、粗饲料利用、节水、节电、节料等技术,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中国畜牧兽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