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历经了近一年猪市低迷的东乡生猪产业又迎来了曙光。近日,记者来到大地猪场,正忙着往上海、广东调运生猪的东乡县生猪协会会长彭明高兴奋地说,生猪价格现已回升到每公斤8元,在沿海每公斤9元,10公斤左右的良种仔猪均价在每头150元,上涨了30多元,而且上升势头不减。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时刻把握市场脉搏,是该县生猪产业长盛不衰的力量之源。
应对市场波动期多种途径降成本
东乡生猪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母猪当家,自繁自养”,以饲养母猪为主,母猪的年养殖量一直稳定在5万头,从仔猪到肥猪的一条龙养殖模式,可全方位掌控每个环节的技术和效益。与东乡生猪一起走过了26个春秋的县畜牧水产局高级畜牧兽医师吕晓明,以他多年的调查揭开了东乡生猪长盛内因:当猪市处于低潮时,重点对母猪进行淘汰优化,力保精产母猪养殖,主卖仔猪,并通过降低饲料的营养成分放慢商品猪的催肥速度,尽力减少养猪的投入。而当猪市潮起时,好料喂养母猪,提高产仔率,使母猪年产仔两胎以上,缩短乳猪的断奶时间,积极应对好猪市波峰期。同时,自繁自养模式只出不进,有利于生猪的防疫。
走在地处东抚路的饲料一条街,昨日“饲料不到东乡不齐”的繁华已难觅踪影。养猪大户陈建荣告诉记者:县里年出栏生猪达30万头的80多个养猪大户中有95%是自配饲料,他们联合起来从外地批发玉米、豆粕、细糠等饲料原料,根据生猪不同的生长阶段调整饲料配方,此举与过去购买整包饲料相比可节省30%的成本。
瞄准消费区市场沿海养猪占一半
东乡生猪的主销区在沿海地区,占领沿海猪市是该县生猪产业的重头戏。
但在异地创办自繁自养猪场,面临着因水土不服而出现的母猪生产、疾病防疫、乳猪喂养等难题。2003年东乡的养猪户们开始从沿海猪场撤出母猪,在广东、福建等地建立生猪饲养小区,专门饲养商品猪,开创“本地产仔,沿海育肥”模式。于是,他们兵分两路,一边在家乡生产仔猪,然后将断乳后的仔猪运往小区育肥上市。新的生产模式,有力地降低了饲料运输、猪场防疫、生猪贩运成本,更好地适应了当地猪市的变化,而且可享受到双方的优惠政策,一头肥猪增收50元不成问题。目前,东乡“猪倌”在沿海创办的猪场星罗棋布,仅在广东博罗县就有300多家,他们的年饲养规模达50多万头,占东乡年出栏生猪的一半。
科学喂养综合开发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穿行在东乡的12个万头猪场,其中8个就是省一级良种猪场,3000多头加系、美系、丹系等国外优良品种与东乡花猪共同构建的良种体系,使东乡生猪品质始终立于市场潮头,让“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走进一个个现代化的养猪场,你会惊喜地发现,种公猪住上了空调房,产前母猪搬进了恒温室,乳猪在保暖箱中保育,猪舍安装了电子探头,猪场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显示屏上展露。而且每头猪的“户籍”都输入电脑,只要轻点鼠标便可查清它的“家史”,追踪三代血缘,避免近亲繁殖。
为提升生猪养殖的综合效益,该县依托境内900多个山塘水库规划畜牧小区,全面推广水面养鸭、水里养鱼、山腰种果、山下种菜的“猪—沼—果”立体开发模式,实现了一石三鸟:有效破解了猪粪污染难题。目前,该县已开发的3.2万亩水库水面亩产值由过去不足3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90元,并建成优质果园6万亩,全县75%以上的生猪住进了生态畜牧小区,科学养猪为东乡农民增收近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