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科院牵头协调全国渔业科技协作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发挥在我国渔业科技界国家队的“领头雁”作用,联络、协调了全国90%以上较大的渔业科研、教学院所,成立了全国渔业科技协作网,推动了渔业科技的创新。3年来,这个协作网联合承担了973项目、863项目等100多个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攻关,为培育鱼类养殖新品种,探索生态、健康的养殖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这是记者从前不久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的2006年度全国渔业科技协作网络会上了解到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多年来承担了大量代表国家和行业最高水平的渔业科研项目,仅“十五”期间承担的就占全国相关项目的1/3以上,取得了对渔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科技成果。他们还承担了60%以上的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项目,特别是在渔业禁用药物的检测监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十五”期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就有116项获奖成果,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50项。他们还将重大基础研究与国家和产业的重大科技需求相结合,在“十五”期间,累计在600万亩水产面积上推广转化了多项科技成果,产出各类商品鱼180万吨,实现产值超过128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但是,渔业科技目前的公益性经费支持不足,大项目的争取难度相对较大,一些实验设施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中国水科院2003年牵头成立全国渔业科技协作网以后,与中科院、各地水产大学和各省的渔业科研所联合申报和联合攻关的项目不断增长。这些有研究基础和优势力量的研究所推举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桂建芳所长为首席科学家,联合申报了973项目“重要养殖鱼类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学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终于在2004年获得立项支持,充分体现了科技大联合与大协作的优势。研究人员在该项目立项以来,系统地开展了鱼类品种改良的理论基础研究,揭示了鱼类生殖、生长、抗病和抗逆等主要经济性状和重要生命现象的分子基础;进行了鱼类品种改良的技术创新;为培育鱼类养殖新品种,探索生态、健康、科学的养殖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

  过去由于渔业科技资源没有很好地集成和共享,重复研究较多。协作网络运行3年来,各地的科研院所与国家级院所结合,优势互补,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协作。作为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之一的“水产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以中国水科院为牵头单位,组织中科院及一些大学、海洋局、地方研究所、原良种场等科教单位,对我国现有水产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收集和跨地区的整合,保存和整理了水产种质活体、标本、细胞系、精子、DNA库等;系统地建立了规范化的实物库,对其信息进行了标准化整理、完善并进行了数字化表达;制定了相关标准;在完善共享方式和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与实物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实现了社会化服务、运行。目前有36家科教研单位签订加盟协议,已参与项目工作的单位达24家;该项目的完成将有效地提高我国对现有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以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研究员为代表的科研人员长期从事鱼类种质低温冷冻保存技术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在申报国家奖励发明奖时,他们联合了开展相关研究的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进行了系统集成与设计,使成果内容更加完整和系统,共同申报国家发明奖的成果“鱼类种质低温冷冻保存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于今年顺利地通过了初审。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