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斐 一布 记者 邱凌
昨天,记者走进仪征陈集镇苏胜养殖场,空气中几乎闻不到什么异味,场内地面也十分整洁。与一般养殖场不同,这里全程智能化管理,不仅工人干活轻松,仔猪们在恒温环境下生活得也很“舒心”。如果不是看到猪仔,简直让人怀疑走错了地方。
“你们可不能再以老眼光看待养猪了,我们这里可是现代化养殖场。”养殖场负责人杜德成笑着告诉记者。现代化体现在哪里?杜德成抛出了一道公式:“智能+生态=现代”。
“现在养猪已经成了一个大产业,而要做大做强,在产业链占有更好位置,必须走规模化和科学化道路,这就指向了‘智能养猪’。”杜德成说。看准了就干。今年3月份,养殖场请来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健进行智能化改造设计,随后投资4700万元改建配套设施。
“鸟枪换炮”后,养殖场从人工饲养跃入“智能化”。“基地安装了摄像头,可以监控每一个角落;平时料斗会调到一定刻度,每头猪都要测背膘,背膘不足标准时,料斗就会自动加料……”杜德成告诉记者,由于有了智能化系统,尽管养殖规模扩大了3倍,但是员工一个都没有增加。
“智能猪舍”投产后,养殖品种多了、规模大了,但猪粪也多了,这让“猪司令”犯了难。“养殖场占地3600亩,12月起,随着苗猪陆续进入新猪舍,养殖规模将达到存栏苗猪5000头,年出栏生猪10万头,预计每天需处理猪粪数十吨。”杜德成说,多亏了供电工作人员帮他们解决了大难题。
几个月前,国家电网仪征供电公司客户经理在一次上门检修过程中了解到猪粪处理难题,向杜德成提出了沼气发电的建议,并免费设计了方案。如今,苏胜养殖场里清洗猪栏产生的污粪水通过雨污分流管道进入一万两千立方米沼气池,沼气发电后的残余沼液变成无害肥料,用于浇灌周围果园、林木,实现生态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猪粪污染问题。
国家电网仪征供电公司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到了夏天,苏胜养殖场一千多亩面积的鱼塘需要增氧,猪舍需要多台风扇通风换气,沼气每天发出的4000度电量可以应对日常用电。该工作人员表示,有了沼气发电,养殖场里的猪粪变废为宝,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染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这就是生态。你看看,我们这个养猪场,既智能又生态,既实现了科学养殖,又实现了绿色养殖,这就是未来养殖业的发展方向。”杜德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