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以大带小”恢复产能

    今年下半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国生猪产能明显下滑,稳产保供压力较大。作为全国生猪战略保障基地、西南种猪繁育基地和全省养猪大市,做好生猪稳产保供是我市农业工作的重点任务。

    我市出“新招”走“新路”,积极探索“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帮带中小养殖场户”发展模式,聚焦产业扶贫,将生猪代养与扶贫工作相结合,不断推广“龙头企业+标准化代养场”现代生猪产业发展模式。

    多方努力下,我市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达到536个、存栏生猪80.03万头,规模化养殖率达到49.44%、居全省前列。

    □记者 冯淋淋

    以大带小 提升中小养殖户养殖水平

    据生猪检疫平台数据,今年6-8月,三台全县出栏生猪同比增加了10.68万头。

    在全国生猪养殖行业低迷的情况下,为何三台县还能保持出栏生猪不降反升?这与三台推广“龙头企业+农户”养殖模式密不可分。

    “和大型养殖企业进行代养合作,饲料、仔猪、防疫等全部都由公司提供,建猪圈政府还给补贴,猪养好了企业直接回收。啥都不管,我们养殖户只负责按要求养好猪就行!”三台县生猪养殖户告诉记者,“这样一来,大养殖户既规避了风险,又增加了养猪效益,中小养殖户也解决了防疫病能力差、资金短缺等难题。对我们来说简直太好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我市创新方式方法,正积极促进生猪产业稳产保供。

    通过推广“龙头企业+农户”养殖模式,重点支持铁骑力士在2020年底前建成10个5000头以上规模代养场;成立三台农投公司,实施“龙头企业+平台公司”模式,由国有平台公司融资建设圈舍,龙头企业租赁使用,缓解养殖场的融资难题……三台县一系列动作为加快我市生猪产能恢复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三台相同,梓潼县在创新改革中,探索出“政府+企业、金融、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的“1+5”生态循环生猪代养产业扶贫新路。政府搭建平台,龙头企业提供生产原材料和技术服务,回收产品;金融部门为贫困户提供产业扶贫贷款,贫困户用扶贫贷款和政府补助折股入社,按股分红;农场主种植果园,消纳生猪粪污……一套措施既实现了产业扶贫,又达到了恢复生猪生产的目的。

    转型升级 变粗放养殖为规范养殖

    生猪产业稳产保供,我市创新方式方法阶段性效果显著。当前,全市生猪规模化养殖率达到49.44%、居全省前列。

    路走对了,如何进一步巩固现有成果,提振市场信心?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进一步引导鼓励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充分发挥自身资金、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公司+农户、托管租赁、入股加盟等方式,帮助带动中小养殖场户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实现双赢。”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要加快对新建(改扩建)规模养猪场(户)项目的立项,还要大力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包括加快推进三台县100万头生猪产业园、梓潼县50万头优质生猪产业基地、盐亭县150万头优质生猪产业基地和江油市30万头川藏黑猪基地建设等。

    同时,为完善生猪良繁体系,我市将加大培育生猪“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以打造“西南种业高地”为目标,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推动产业化开发。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鼓励支持中小养殖户稳步扩大养殖规模,支持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把中小养殖户带入现代养殖业发展轨道,变粗放养殖为规范养殖。”该负责人还表示,“要面面俱到,推动大场帮小户,千方百计加快恢复猪肉生产。”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