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东莞市成为了国内众多媒体聚焦之地,数万网友热评之所。讨论的焦点就是东莞将在全市范围内禁止养猪。
根据该市规定,2009年1月1日起,全市范围内停止所有生猪养殖活动,仍进行生猪养殖活动的场所发现一个、清理一个、查处一个。
为什么要禁止养猪呢?东莞市市长李毓全打出了“环保牌”,他解释道,全市现有75万头生猪带来的污染排放量,就相当于450万人口的污染排放量,若要有效削减,相当于要新建一座日处理13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才能有效净化处理。75万头生猪每日造成130多万吨的污水,按照现在每吨8毛的污水处理费计算,一天需要105万元污水处理费,一年就是4.1亿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禁猪令”以及随后要来的“禁鸡令”“禁鸭令”等,外界除少许的赞同声之外,反对浪潮此起彼伏,称“这种‘一刀切’是不合适的,是政府偷懒的办法”,“显然违背了‘法无明文规定不可行’的公权运行规则,是违法行为”,“此行为体现了两种傲慢,即‘先富起来的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傲慢’和‘政府对公民权利、法律的傲慢’”。面对外界舆论的评论热潮,东莞本地人到底是怎么看待禁与不禁问题呢?记者在市区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
在政府工作的李先生说,国家应该对产业进行地域布局,进行区域功能划分,如东莞就应定位为工业发展区。东莞仅有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居住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城市化接近80%。与工业相比,养猪行业经济效益相对不高,并且还需要占用很多宝贵的土地资源,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地腾出来,进行招商引资,吸纳更多优秀企业入莞,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机会。
家住桥头镇的方小姐举双手赞同禁止养猪,她说,东莞的人口密度太大了,很多住宅区无奈地紧临养猪场,居民的日常工作生活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据她介绍,她家附近就有一个养猪场,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平时他们在家都不敢开窗户。
对“禁猪令”,市民莫女士表现得很淡然,她说,东莞市区的生猪供应量一直都是靠外地保障的,本地提供量原来就少,对禁止养猪和不禁止养猪,我都没有意见,只要政府能保证我们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猪肉就行。
在高中教学的张老师对“一刀切”的禁令感到担忧,他说,政府应该放眼长远,应该慎重考虑食品安全供给问题,试想假如某日全国再闹猪肉短缺问题,产猪区本地供小于求,我们东莞人怎么才能买到猪肉?政府是否应该保留点主动权?
在东莞松山湖工业区工作的经济学硕士范某说,国家要求的节能减排不仅仅是针对某个行业、某个企业、某个地区,而是要求全社会、每个公民,从点点滴滴做起。在节能减排方面,东莞市政府不应扮演“霸权者”的角色,打着“环保”之名强行禁止一个合法行业在该地区的发展,而应该扮演“监督者”和“引导者”的形象,加大对工业污染企业的监管,毕竟相比东莞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养殖业污染的比重不大。
自从“禁猪令”颁布以后,养猪户孙某心情一直比较低沉,他说,我养了一辈子的猪,养猪成了我赚钱的唯一一种方法,现在全市禁止养猪了,我们这些人谁来照顾?“一律禁养”的政策,虽然保障了市区环境,但我们养猪户的利益又该怎么保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