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青解读《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

 

  1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建设部、卫生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林业局《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3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意见》的精神实质?日前,吴晓青副局长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此次《意见》的发布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请您谈谈《意见》出台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吴晓青: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一些地区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各类疾病明显上升,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一些地区农田污水灌溉、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农民增收;一些地区农村环保信访量不断增加,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上升之势,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这些环境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农村环境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就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切实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近几年,每年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都有几十个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有一个行动纲领,明确总体部署。为此,今年上半年,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农业部、建设部、卫生部等部门开展了农村环境保护调研,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等部门起草了《意见》,报请国务院同意并转发。

  《意见》是在深刻分析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形势和任务基础上做出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意见》的发布对于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各地将农村环保工作摆到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广泛调动全社会力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它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意见》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要求坚持 “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意见》提出了在农村环保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任务。首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让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是以人为本在农村环保领域的集中体现;其次,集中力量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有利于“五个统筹”,有利于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第三,把农村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二,《意见》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的和谐稳定,也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意见》是解决影响农民健康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一是农村饮用水仍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达9000多万人。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污染治理不力,监测监管能力薄弱。二是农村生活污染加剧。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量为2.6亿吨,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地区形象写照。三是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四是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一些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五是农村工矿污染突出。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加剧,全国因城市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六是农村生态破坏严重。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农村环境问题,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到了必须痛下决心,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记者:《意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吴晓青:《意见》包括四个方面,共18条内容。

  第一,充分阐述了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见》指出,当前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及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第二,明确了农村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明确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四项原则,即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摸清全国土壤污染与农业污染源状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均提高10%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严重的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到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明确了要着力解决的七大突出农村环境问题。一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三是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四是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五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六是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七是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第四,提出了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六大措施。一是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三是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四是增强科技支撑作用。五是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六是加大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

  记者: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落实《意见》,实现目标,涉及到多个部委,环保系统的主要工作和首要任务是什么?

  吴晓青:农村环保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需要多个部门及有关方面的联合推动,建立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对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做出全面部署。具体到环保系统来说,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环保系统要围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业污染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做好农村环境基础调查工作。要按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质量,按时完成调查任务,摸清全国农村污染最新状况,为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要抓紧组织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在饮用水源水质污染较重、对当地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农村地区,要率先启动调查工作,为依法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切实抓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只有抓住规划这一“龙头”,才能在战略和全局上处于主动地位。各地要抓紧制定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做好乡镇环境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小流域治理等规划。要立足本地实际,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紧密结合,与当地村镇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实施,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通过环境保护规划,安排项目、落实资金,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新规划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必须充分考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