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政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在前一段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反复研读党的十七大文件,不断加深理解,全面准确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不懈抓好落实,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任务上来,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大对“ 三农” 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新时期党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业上的具体化。农业部门要在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特别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关于“三农”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特别是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对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道路、首要任务、重点工作等作了全面阐述。从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切入“三农”,用新农村建设总领“三农”,这既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继承,又集中反映了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政策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央把“三农”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来部署的一贯思想。学习中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一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并反复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解决“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紧密结合,强调要“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发展实践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全党工作的重要要求,是对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思想的新发展。历史雄辩地证明,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分正确,十分必要,十分重要,必将有力地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向前推进。

  二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道路。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的政治报告首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道路下的五条具体道路之一。这是中央从全局出发,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新任务顺势而为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中央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发展道路,有利于进一步指明方向、激励信心、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我们一定要对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对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对具体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不断实践,努力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三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当前“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这是中央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把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放在“三农”工作的首位,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无论什么条件下都不能放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的坚持和发展;是对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健全“三农”工作体制机制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为“三农”工作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和机遇。这是把农业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繁荣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总体格局中统筹协调的具体体现。落实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五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十七大报告针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以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等等。这些工作重点既强调保障供给,又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既强调发展生产力,又强调调整完善经营体制;既强调改善物质生产条件,又强调提高人的素质;既强调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又强调促进科技进步;既强调发展,又强调改革。这些工作重点完全符合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实际,抓住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针对性强,指导性强,可操作性强。

  十七大报告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本道路、首要任务、新的格局和工作重点五个方面的阐述着眼全局、立足实际,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反映了党对“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在“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理解,认真抓好落实。

  二、切实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关键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地发展农业、建设农村。这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如果脱离科学发展的轨道,就无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就会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确保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展,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新世纪新阶段,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突出。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我们一定要好字当头谋发展,好中求快促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及时化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难题,尽快缩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明显差距,真正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国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 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纵观中国农村改革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等等,无一不是农民的创举,都是农民主体作用得到发挥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发展,让农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如果忽视了农民群众的利益,脱离了农民群众的愿望,那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要把农民增收作为实现农民根本利益的核心,采取综合性措施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要切实解决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关心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多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要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搞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真正做到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使他们更加充分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战略,紧紧依靠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村基层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向前发展。还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消费者权益。

  三要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在产业、区域、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