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从去年开始就连番上升,至今未见下调。不少人以为肉贩也会像牛市中的股民一样赚个盆满钵满。可记者经调查却得知,各菜市场中的肉贩却纷纷喊生意难做。
成本上升生意难做
昨日中午,在塔北路菜市场,记者看到市场入口的两个猪肉摊买家寥寥,偌大个肉案上整齐地摆放着已分割好的排骨、后座、中肋等。由于天气较热,摊主不时用塑料袋改装的扇子在肉上扇着,以防落上苍蝇。
“在菜市场卖猪肉赚钱很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猪肉贩向记者坦言。据这位肉贩讲,春节前猪肉的批发价格就开始上升,目前,我市菜市场上的猪中肋批发价格为14.5元/公斤,后座批发价高达16元/公斤。而每卖出一公斤肉,每个肉贩的毛利只有1元。以此计算,肉贩卖一头猪的毛收入不到100元。
一位肉店老板告诉记者:“现在一天能卖出一头猪就算不错了,可一个月光租金加水电杂费得要1000多元,起早贪黑忙活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收入,比起前些年可是差多了。”
尽管赢利越来越少,可各个肉贩谁也不敢再提高猪肉零售价格。“要不然,市民就更少吃猪肉了,转而可以多买鱼、鸡,到头来我们生意更惨。”一位摊主无奈地说。
超市抢夺零售市场
除了经营成本高给肉贩生意带来打击外,超市的竞争也让他们苦不堪言。
记者发现,目前不少超市的布点已经对肉菜市场形成夹击之势。槐南路菜市场是一家大型的综合农贸市场,过去周边居民大部分的米面粮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都需要从这里购买。而现在,该市场已处于保龙仓、北国怀特店和易初莲花等3家超市的包围中。与菜市场相对稳定的肉价相比,超市由于经常举行特价促销而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
以“五一”节为例,各个超市都有不同程度的促销。并在特定时间段推出对市民更有诱惑力的低价商品,10元/公斤的排骨、7元/公斤的中肋、5元/公斤的鸡蛋不断刺激着消费者购买。日前,记者就在一家超市看到,等待购买特价肉的市民已排出近百米的长队,不少老人甚至还带着板凳准备“长期作战”。
猪肉零售应提质争市场
现在,不少市民已经开始改变去肉菜市场买猪肉的习惯。上班族宋女士表示:“鱼和青菜放在冰箱里不好吃,应该去菜市场买新鲜的。可猪肉只要买好一周吃的,分成几份储存也很方便。”因此,她每周都要到超市买猪肉。而高大妈则告诉记者:“天气越来越热,超市有冷柜,买来的猪肉更令人放心。”
据了解,即便在商业发达的香港,菜市场的身影依然没有消失。而在我市,大部分市民的一日三餐还是非常依赖菜市场。
有关人士指出,在未来的竞争中,菜市场猪肉零售业的洗牌不可避免。肉贩应该通盘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努力提高自身的信誉度和肉品质量,在社区培养稳定的顾客源,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