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十一五”期间要求5年内猪羊肉抽检合格率达92%

  外地输入生猪“瘦肉精”残留一直居高不下,非法使用“壮冠素”、“肥鸡丸”等问题一直威胁着广州市民的饮食健康。记者昨日(9月4日)从广州市动物防疫监督所获悉,近期,该所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广州市动物防疫与卫生监督工作规划》(下称《规划》),以预防和应对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今后五年,广州对规模畜牧生产场产地检疫率将达100%,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所用疫苗不少于该品种年使用量的8%.

  「现状」

  动物疫病每年致2亿损失

  近十几年来,几乎所有感染人类的新传染病都来源于动物储存库,75%新出现的人类传染病为人兽共患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常见的可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人兽共患病有47种,总数达280多种。

  近年,国内动物疫情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亚洲I型口蹄疫、猪链球菌、狂犬病等疫情,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动物疫病给畜牧业生产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畜牧业产值的4. 5%—5.0%,按2005年畜牧业产值推算,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亿元,个别养殖户甚至因此而负债累累。

  外地猪被检出“瘦肉精”

  居高不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安全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在广州市畜牧业生产中,畜牧生产的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仍然偏低,滥用抗菌素、饲料添加剂的情况仍较严重,非法使用“壮冠素”、“肥鸡丸”、己烯雌酚等药物的现象仍然存在。

  同时,广州商品流通发达,消费人口超千万,是排名全国前列的动物产品消费市场及集散地,广州消费的生猪等畜禽产品大部分靠外地输入,大量外地输入的畜禽产品的检疫及质量监测任务相当繁重。近几年外地输入广州市的生猪“瘦肉精”残留一直居高不下,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性抽检通报中,广州市多次都列入生猪“瘦肉精”残留超标严重的城市名单。

  设备不足人员紧缺

  此外,广州市动物防疫监督所有关人士还表示,正在建设当中的动物疫病监测中心,首期建设用地不足、动物疫病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实验室面积不足,实验室监测仪器设备装备水平与工作的需要还有差距,这将不利于提升广州市对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反应。

  多年以来,广州市镇级畜牧兽医站属于事业单位,但事实上大多数镇级站都是按照类似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管理,编制被占用、人员入不了编,这也使得防疫工作无人做,对动物防疫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规划」

  5年内规模畜牧场

  产地检疫率达100%

  《规划》中提到,在今后五年,广州将努力建成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无疫区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全面免疫。

  为了全面落实市外调入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和质量安全检测,广州逐步在各区、县级实行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动物检疫和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同时,全面开展产地检疫工作。据统计,广州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猪场近百家,畜禽原种场和种禽孵化场的个数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对此,在今后五年,广州的规模畜牧生产场的产地检疫率将达100%,奶牛“两病”(即结核病和布病)的检疫率达100%.今年,广州市农业局与输入广州生猪较多的来源地湖南、广西合作,与当地大型养猪场、养猪协会以及当地牧畜办签订安全优质生猪产销协议书,从源头保证生猪的质量安全。

  5年内动物产品市场

  抽检合格率达92%以上

  据透露,广州将争取在五年内,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动物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2%以上,本地原产动物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所用疫苗不少于该品种年使用量的8%。

  《规划》还指出,广州动物防疫监督所将对辖区内畜禽批发市场、大中型畜牧生产场的上市动物产品,重点加强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氯霉素、磺胺类、激素类等药物残留的监控;制定动物、动物产品批发市场检疫操作程序,建立检疫档案,建立与产地的联系机制;重点查验动物的产地检疫证明、免疫证明、动物是否来自非疫区,结合临床检查,对重大动物疫病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免疫抗体水平和病原学检测;建立市场信息发布系统。在规模畜牧生产企业、屠宰场、畜禽交易市场、动物产品贮藏冷库、养殖区等设立动物防疫管理信息收集及服务网点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