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我们有过三聚氰氨的痛,但国产乳制品有大的好的变化

农业农村部定于11月13日(周三)上午10时在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奶业振兴成效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现场直播,以下为直播实录。
  香港有线电视:
  刚才王巡视员在开场白里提到下一步农业农村部有一个重点要抓好奶农办加工发展新模式的探索,请问过去有一种叫多快好但不太省的万头牧场的发展模式是否过时?有些奶农反映不敢自家办加工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资金的辅助,在政府层面,如果要探讨这个新模式的探索,是否在资金上有一些援助?他们也反映了在一些牛奶生鲜乳销售的过程中,销情有一点困难,销路不太畅顺,令他们在养殖过程中信心不足,国家奶牛存栏数量的目标如何令奶农有信心养殖?谢谢。
  王俊勋:
  第一,关于奶农办加工厂和万头牧场是否过时,这两个不矛盾。在我们国家养殖当中,规模化比例按100头为一条线划定,100头规模化养殖比例占总量的61%左右。就是说,还有大量的养殖户养殖规模是在100头以下的。在这两部分里,从规模化养殖场来说,在中国第一是“人多地少”,用地的问题不管是哪个产业的发展,要解决用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既然拿到地以后,怎么样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就必须得有一定的饲养规模,饲养规模的大小取决于管理企业的水平、资金,还有包括产品销路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也看到,在中国的规模养殖里面,有不少万头牧场在中国做的比较不错的。比如像现代牧业万头牧场已经超过了30个,像这样的一些企业,也是根据不同的生产周期、生产区域和加工的需要设置自己的产业模式,所以这个我觉得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下,还是会存在的,不能用是否过时来衡量。
  第二,规模以下牧场怎样通过养殖获得收益,这是第二个问题,就是奶农办加工企业的问题。刚才吴社长已经谈到了,在很多的中小养殖户当中通过合作社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分散的养殖户和规模的生鲜乳供应的良性循环。这里面有几个好处,第一对销售商能够有更好的议价空间。第二在销售过程中,当产量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可以向加工延伸,通过加工来获得更好的加工红利。奶农办加工企业涉及到资金问题的解决渠道是多元的。首先取决于本身加工的规模,因为从奶农办加工来讲,从国外看,很多都是建立在家庭牧场的基础上开展的,在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尝试的是建立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这个规模也不是很大。从资金的需求量来讲,也不会特别高。现在奶的价格,去年平均价格都在3块到3块五毛左右,在做这种加工的时候,通过一些银行的信贷,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因为规模不大的话,产品销售半径相对来讲比较有限,再一个产品也是以新鲜为主,新鲜的产品还是有消费者认可的。
  最后是关于鲜乳的销售信心的问题。实际上从养殖者来讲,是建立在自己的养殖效益上,怎么样实现收益最大化。从加工讲,也是一样的,信心是建立在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认同的基础上。效益的关键核心问题还是在于质量,从2008年以来,10多年的时间,从中央的要求,部门的协作,包括加工企业和奶农的努力,还有消费者,都是在质量方面下功夫、提要求的,10多年来,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支持力度、认同程度,包括认同面也是越来越广,当然还离不开媒体大量的宣传,因为在这10多年当中,我们有过三聚氰氨的痛,但是我们媒体在宣传国产乳制品的变化方面,比如说频频报道国产乳制品在国际上获奖,这些情况在前几年是不敢想象的。所以这些变化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想这也是所谓我们振兴的目标和动力所在,也是我们信心的来源所在。谢谢。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