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丝毫不假。在高行情的刺激下,养殖端开始抓紧时间投入复产。
近期猪价较最高点时有所回调,但依然处在高利润运行,上市公司认为此次回调并不是因为产能剧增,因为产能恢复并不会如此迅速,真正回调可能要到2020年底。
但无论如何,10月,能繁母猪数量迎来了2年来首次上升,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对于上游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在动保领域,许多在行业从事多年、经历过许多次高峰低谷的经理人均表示,2019年是猪板块动保业最难的一年。根据中国兽药协会数据,2019年一季度我国猪用疫苗产品销售总额下降幅度达到50%,全年业绩也不会太好看。
实际上我国兽药销售总额在2018年就开始自出现拐点,出现自201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为458.97亿元(2017年为473.11亿元,对部分企业而言2018年非洲猪瘟的影响还未真正体现,也有上半年猪价低迷造成的影响)。那么未来会如何呢?
今年的确面对巨大的困难,但这种困难是公平的,它也像一面筛网,未来的道路如何要看各自在困境中的抉择。业迎来了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作为服务于养殖端的上游企业,其发展与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必然要随着养殖端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动保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开拓新的动物版块以对冲风险。相较于猪板块的低迷,禽苗市场仅在2019年的一季度就增长了15%。据介绍,禽苗巨头青岛易邦2019年销售额获得了大幅增长,上半年营收达到了8.46亿元(2018全年13.5亿元)。而在瑞普生物的半年报中,旗下子公司华南生物禽苗实现了100%的增长。
除了家禽,宠物板块也成为了动保企业近年来拓展的热土。对于已经有成熟宠物板块的外企而言,宠物板块在全球领域为企业营收贡献占比高达40%,在中国市场,近年来宠物板块营业额也拥有超高年增长率。国内企业也开始纷纷试水宠物疫苗和药物,10月金宇生物与日本共立共同出资1.6亿元成立宠物动保产品的合资公司,将有望成为有力增长点。对于企业而言,齐全的业务板块可以形成风险的对冲,总体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可控。
第二,随着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养殖端在食品安全上的责任更加显着。动保企业在动物疫病防控和提升生产效率上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这就对用药安全、质量工艺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减抗限抗的政策趋势,加之未来调运方式上可能发生的改变,保障肉类健康无残留成为了动保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服务上需要考虑以及获得突破的方面。
第三,随着养殖端的转型升级以及在非洲猪瘟下生物安全观念的提升,终端对动保的需求格局将会发生改变。未来少用药、少打苗的理念会更加深入,而动物疫病预防理念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动保行业。动保市场可能从现在的以产品为中心,逐渐转换成以检测预警、疫病管理、兽医服务为中心。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和产业智能化推动,检测和疾病预警等服务变得更加重要。今年,多个动保企业发力检测预警、疫病管理等配套服务,赢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第四,是加强研发和技术实力,起到引领作用。在动保行业一直有一个“养殖端与动保端谁引领谁”的问题。动保产业占据养殖的成本并不大,的确围绕养殖端的需求而发展,甚至近年来掀起产业链延伸风潮,一些动保企业被收购并入养殖集团成为产业链的一环。处理好这个问题,关键是动保企业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和价值。
一位知名跨国企业中国区相关负责人曾向笔者表示,虽然猪用动保是服务于养猪产业,但是在兽医、兽药技术上一定要有独特性和优势以满足客户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是一味的迎合,也要做到引领。“比如联苗和基因工程苗,就是从兽医领域产生的突破,并不是养殖端产生的突破,但是会为养殖端带来好处。在研发的时候会考虑未来五年到十年养殖端需要怎样的产品,养殖端则不会考虑动保要研发怎样的产品。但是养殖端有自己的逻辑,比如更高的效率、更安全的食品,我们要去做工作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们的思路是服务于养殖业,但是双方是互相影响的。”他说。
总结看来,在同样的难关下,动保企业要修炼内功,积极拓宽业务思路,增加对行业趋势的敏锐度,加强研发实力,到产业复苏的那一天迎来厚积薄发。当前,在不错的行情下,养殖端对动保投入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实则一些机会已经悄然降临。正如中国兽药协会会长才学鹏所点评的那样,虽然面临严峻挑战,但必将“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