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这一提法为明年的生猪生产定下基调。
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的格局如何?各生猪生产大省,又提出了何种政策措施来恢复生猪生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18年,四川和河南的生猪出栏头数最多,分别达到6638.3万头和6402.38万头,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前两位,占据全国69382.4万生猪出栏头数的18.79%。
12月11日,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印发《关于发挥地方金融组织作用支持生猪产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进一步发挥好政策性融资担保功能,积极为全省符合条件的种猪场(含地方猪保种场)和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全国生猪产量“六档次”
12月12日,4万吨储备冻猪肉投放市场。12月13日,中国养猪网的数据显示,生猪(外三元)价格连跌7天,为33.75元/公斤。
不过,未来各省份生猪生产恢复“内功”,才是生猪价格下降的根本保障。那么,各个省份生猪的产能如何?
2018年,全国31个省份的生猪产能可以分成六个档次。
第一个档次是四川、河南、湖南和山东,这四个省生猪出栏的头数均超过5000万头,分别为6638.31万头、6402.38万头、5993.7万头和5082.26万头。这四个省的产量加起来,超过全国产量1/3,达到34.75%。
第二个档次是湖北、云南、广东、河北、广西和江西,这六个省份的出栏头数,在2018年均超过3000万头,其中湖北达到4363.5万头。
第三个档次是安徽、江苏和辽宁,这三个省的生猪出栏头数在2000万-3000万头之间,其中安徽达到2837.39万头。
第四个档次为黑龙江、贵州、重庆、吉林、福建和陕西,这六个省份的生猪出栏头数在1000多万头。
浙江、内蒙古、山西、甘肃、海南和新疆为第五个档次,生猪出栏头数在500万-1000万头之间。
天津、北京、上海、青海、宁夏和西藏则为第六个档次,生猪出栏头数均不超过500万头,其中西藏为11.94万头,在全国最少。
为何各地出现生猪出栏头数的明显差异?
中信建投期货农产品事业部生鲜品研究员魏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背后既有市场因素的主导,也不乏行政命令的影响。“比如浙江的消费比较多,但是当地山地较多,没有太多适宜养殖的土地,加上是南方水网地区,也有环保的压力。”
此外,山东、河南等北方地区,更靠近饲料原料地;另一些地方,比如广西,人力成本更低一些。“因为生猪的产出物是一样的,都是猪。所以这个产业的核心能力,是在成本控制方面,哪里成本低,哪里的生猪养殖就更发达。”魏鑫说。
四川:第一产能大省为何遭受高价?
2018年全国生猪出栏数量前十大省(单位:万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