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蟮养殖技术

申老师你好 我想问的是黄蟮养殖技术,池塘建设,还有如何苗。 姓名:陈强 单位:个人 联系电话:13612850775 2007-10-20 参考答案 欧艳东同志: 您好,您咨询的问题参考如下:鳝池的建造1.选择场地 鳝池一般选在地势稍高的向阳背风处,要求水质良好,不污染,水源充足,以便进水、排水。可利用不宜养殖其他鱼类或不宜种植作物的池塘、水坑等水体。家庭养殖宜选在住宅附近,以便于看管。 鳝池既可建在室外,也可建在室内。建在室外的,可在周围种植一些园艺作物如南瓜、丝瓜、西红柿等以及其他大田作物。2.鳝池形状和大小 鳝池形状可不拘一格,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其形状可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如洼地、旧粪坑、积肥池等)、环境的美化等综合考虑。鳝池的大小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苗种培育池一般在12m2以下,成鳝养殖池一般15~30 m2,有的甚至高达100m2。家庭养殖的,以10~15 m2、池深0.7~1.0 m为宜。3.鳝池结构 鳝池结构按构造用料可分为水泥池、土池两类;按养殖方式分,有静水有土养殖池、流水无土养殖池和流水鳝蚓合养池等。但不论何种结构,建池时都要考虑防逃、易捕、进排水方便这三个原则。建好池后,可模拟黄鳝生长的自然环境,在池底部垫5cm左右厚的秸杆,秸秆上放20~30cm厚的粘土、石块、砖头等物。池中还可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慈菇、茭白等,以改善鳝池的生态环境,夏季也可用以遮荫降温,便于黄鳝潜伏,利于其生长。水生植物的种植面积可占鳝池的1/3~1/2。若鳝池较大,也可在池内堆放一些草堆,让草堆培养出大量供鳝鱼食用的浮游生物。 鳝池的技术指标一般为池深:70~100cm;水体深:10~15cm;淤泥深:20~30cm;水面离池顶的距离:30cm以上,一般为30~40cm;池形:视具体情况而定;池面积:视养殖规模而定;进排水口直径:3~5cm;进排水口位置:进水口与水面平齐;排水口与淤泥顶平齐。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池形结构,供用户参考使用,用户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1)土池 土池宜选建在土质紧硬的地方。从地面下挖30~40cm,挖出的土在周围打埂。埂高40~60cm,埂宽60~80cm。埂要分层打紧夯实,池底也要夯实。有条件的养殖者,最好在池底先铺一层油毡,再在池底及池周围铺一层塑料薄膜。在池底薄膜上堆放20~30cm厚的淤泥层或有机质层。池埂上可种植一些爬架作物,如丝瓜、南瓜、西瓜、豆角、豇豆等,在池的四周搭架,使茎蔓在池顶架上对爬。架高视栽培作物的需要而定。 (2)水泥池 先在平地上下挖30~40cm,建成土池。池壁用砖或石块砂浆砌,用水泥勾缝。池边墙顶做成“T”字形出檐,池底用黄泥、石灰、黄砂混合夯实,或填石渣,夯实后铺5cm厚黄砂密缝。离池底30cm处开出水孔,50cm处开进水孔,孔口都要用细网目网罩住,以防进出水时黄鳝逃走。池底放30cm左右深的河泥,泥质要软硬适度。池建好后,注入新水,水深约10~15cm,池壁高出水面约30 cm。 为了保护幼鳝,还可在池中建1~1.5m2的圆形幼鳝池。幼鳝池壁留2~4个大小不一的窗孔,窗孔用铁纱罩好,不让成鳝入内,只让幼鳝通行。(3)自流换水池 100cm深的池子一半建在地上,一半建在地下,池呈狭长形,池内填土与地面相平,池水层高出地面7~15cm。在池两端分别开一进、出水孔,进水孔一端加一蓄水池。蓄水池建在地面之上,底面高于饲养池水面,并与进水孔相通。平时关闭进、出水阀门,换水时将蓄水池灌满,并打开阀门,即可自流换水。(4)栖息喂饵组合池 将池中砌一隔墙,分割出1/4~1/3的水体作喂饵池。在隔墙中留1~2个窗口,窗口底与泥土相平,长20~30cm,宽15~20cm。这样,晚上黄鳝可越过窗口到投饵池进食,平时则在栖息地休息。这种池便于观察黄鳝吃食和生长情况,利于及时清除残饵,使栖息的水质保持良好的状态。 (5)静水有土养殖池同(1)、(2)、(4)。(6)流水无土养殖池 选择有常年流水的地方建池,采用微流水养殖。池用水泥砖砌,每个池2~3m2, 池壁高40cm左右,并在池的相对位置设直径3~4cm大小的进水孔1个、排水孔2个。进水孔与池水等高;排水孔1个与池底等高,1个高出池底4~5cm。孔口用金属网纱罩住。若干个池排成一排,排与排之间一条为进水渠,隔一条为出水渠。进出水渠宽15~30cm。池外围建一圈外池壁,高80~100cm,并设总进水孔和总排水孔,这种池宜建于室内。(7)流水鳝蚓合养池 这种池的特点是将蚯蚓和黄鳝养在一池,蚯蚓繁殖长大后直接供鳝鱼食用。选有常流水的地方建池。池为水泥池,池面积30~80 m2。池壁高80~100cm,在对角处设进排水孔,并安好防逃设备。在池中堆若干宽1.5m、厚25cm的土畦,畦距20cm, 四周与池壁保持20cm的距离。堆土应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以便蚯蚓繁殖,黄鳝钻藏。4.池泥的选择及处理 一般来说,池泥可直接选自河底、湖底的黑色淤泥。但这种泥因有机质丰富,细菌密度大,使池水耗氧大,黄鳝发病机率高,且黄鳝不便打洞穴居。为此,采取以下措施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将淤泥摊开曝晒3~5天后入池进水;直接用黄泥踩碎后入池进水;在池中铺好底泥后,栽种一些挺水植物,如茭草(或茭白)、慈菇等;在底泥中添加一些石块、砖头等物。 由于不明确您是想问育苗不是选苗,现在将育苗与选苗做如下介绍。1.人工繁殖(1)亲鳝来源和选择 用作人工繁殖的雌雄鳝鱼叫亲鳝。亲鳝最好用鳝笼捕捉,或到市场上采购。要求亲鳝体质健壮、个体较大、无病、游动活泼,体色以黄褐色或青灰色为宜。在非产卵季节,很难鉴定亲鳝的雌雄,因而一般以体长作为标志。在一般情况下,体长为20~25cm,体重70g左右的鳝鱼多为雌性;体长45cm,体重100g以上的多为雄性。人工繁殖时,以选择体长25cm左右的雌鳝,体重200~500g的雄鳝为宜。雌雄搭配比例为2∶1或是3∶1。 (2)亲鳝消毒 亲鳝放养前用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在水温24~26℃时浸洗25~30分钟,或用3~4%的食盐水浸洗4~5分钟进行消毒。这对防治水霉病比较有效,且可消除鳝鱼体表的寄生虫(如蚂蟥)。消毒时水温低, 浸洗时间长些;如发现不正常现象,应立即取出。消毒后,鳝种要及时放养。如不能及时放养,需用清淡水冲洗1~2次后在浅水中暂养。 (3)亲鳝的培育 亲鳝放养密度一般为雄鳝7条/m2, 雌鳝2 ~3/m2左右。饲料以活蚯蚓或蝇蛆为宜。水深保持25cm,并要经常换水,在池中可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亲鳝的催产 亲鳝培养至6月下旬~7月上旬,选择性成熟好的黄鳝进行人工催产。性成熟好的雌鳝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腹部呈浅桔红色,微透明,生殖孔红肿;性成熟的雄鳝腹部较小,腹面有血丝状斑纹,生殖孔红肿,用手轻压腹部,有白色透明物溢出。催产药物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体重20~50g的雌鳝和50~250g的雄鳝,每尾1次性注射LRH-A分别为5~10μg和10~20μg。用绒毛腺促性腺激素,1次性注射用量按每克体重2个国际单位计算。注射部位为腹腔,注射深度不超过0.5cm,1次用量不超过1ml;雄鳝在雌鳝注射24小时后进行,用液量不超过0.5ml。(5)人工授精 注射激素后的亲鳝放在网箱或水泥池中暂养,水深25cm左右,水温保持25~28℃,每天换水1次约45小时左右后,每隔3小时检查1次雌鳝,直至注射后75小时左右止。方法是,用手摸其腹部,并前后移动,如有卵粒游离之感,即可挤卵授精。此时,若雄鳝不能挤出精液,则可将其杀死,取出精巢剪碎后用生理盐水稀释,然后进行人工受精。人工授精的方法是:将检查选出的雌鳝取出,一手用干毛巾握住前部,另一手由前向后挤压腹部,部分亲鳝即可顺利挤出卵。但多数亲鳝会出现泄殖腔填塞现象,遇此情况可用小剪刀在泄殖腔处向里剪开0.5~1cm,然后再挤压,这样一般可挤出排出的卵,连续3~5次,使其产空为止。放卵容器可用玻璃缸或瓷盆,待卵挤入容器后,即把雄鳝杀死,取出精巢(有条件的,可取出一小部分精巢在放大倍数为400倍以上的显微镜下观察,看精子活动是否正常),用剪刀剪碎后放入产出的卵中,充分搅拌(人工授精时的雌雄比例视产卵量的多少而定,一般为3~5∶1)。然后加入任氏溶液200ml,放置5分钟后,再加清水洗去精巢碎片和血污,完成人工授精后即放入孵化器中静水孵化。(6)人工孵化 人工孵化时,最好在孵化缸或孵化瓶中进行。水流从容器底部进入,上部溢出,使卵不致沉入容器底部,创造一个与黄鳝于自然状态下能出泡沫使卵发育的类似的环境条件。水深保持10cm左右,水温保持25~30℃。孵化期间,要适时换水,换水时水温差不要超过5℃。(7)卵成熟度及授精情况的鉴别 刚产出的卵呈淡黄色或桔红色,比重大于水,无粘性。卵吸水膨胀后,直径3.8~5.2mm,卵重35mg左右。成熟较好的卵吸水后呈球状,卵黄集中底部,吸水40分钟后,胚盘清晰可见。成熟不好的卵,吸水后不呈球状,有的形成巨形卵,卵黄与卵膜界线不清,卵内可见不透明雾状物,这只是作为卵成熟度的指标,不能作为鉴定受精卵的指标。成熟好而未受精的卵,也形成假胚盘,进行细胞分裂,因此,卵是否受精,要观察到胚胎发育进入原肠期。由于鳝卵卵黄丰富,未经处理的卵用肉眼和光镜很难看清,一般要用鉴别液透明后再在光镜下观察。鉴别液的配方是:福尔马林5ml,甘油6ml,冰醋酸4ml,蒸馏水85ml,混合均匀即可。孵化水温25℃左右时,观察卵是否受精的时间需在人工授精后18~22小时,此时取出鳝卵,在鉴别液中浸3分钟后于光镜下观察,如囊胚向下延伸,原肠形成,即可判断卵已受精。在同样条件下,神经板的形成在受精后约60小时。同一批卵出膜时间往往拉得较长,通常在受精后的5~7天即可出膜。出膜时,大部分头部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