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数量多的普生型小型特种鱼类,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在国内外市场很畅销。不但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营养性补品。中医方面的资料表明,泥鳅是一味补中益气、壮阳利水的良药,对肝炎、腹水、热淋、小便不通,皮肤瘙痒、痔疮、小儿盗汗等均有一定疗效。

    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泥鳅在分类学上属于鲤形目、鳅科、体呈长圆筒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较小,吻端有须5对。头和眼较小。体背及体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腹部灰白或黄色,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体被细小圆鳞(埋于皮下),侧线完全,黏液丰富。偶鳍较小,奇鳍较长,尾鳍圆形。尾柄背腹各有一脊,与尾鳍相连。

    (2)生活习性。泥鳅是底层温水性鱼类,多生活于软泥底的湖泊、河沟、池塘、稻田中的浅水水域。生活水温为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当水温上升到30℃以上时,即钻入淤泥中度夏;水温降到5℃以下时,潜入泥土小冬眠。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有三种呼吸方法,即鳃呼吸、皮肤呼吸和肠呼吸。泥鳅在夏季昼伏夜出,白天钻入泥中,只露出头部,用以呼吸和摄食。冬季钻入泥底,靠肠呼吸来维持生命。一旦遇到水中溶氧不足,就浮到水面吞吸空气,在肠管内进行气体交换。在潮湿的草地、沼泽地中靠皮肤和鳃上器官呼吸空气,能正常生活数小时乃至几天。

    (3)食性。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以昆虫幼虫、小型甲壳类动物、小型藻类(硅藻、绿藻、蓝藻、黄藻等)、植物碎屑、腐殖质等为食。与其他鱼类混养时,常以其他鱼类吃剩的残饵为食。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也习惯吃配合饲料

    (4)生长。泥鳅的个体较小,一般只有10克左右,最大80克。在最适生长条件下,平均日生长速度为0.2克左右。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通常2~4厘米的个体,月可增长1.3~1.6厘米,当年的苗种可长至10厘米、体重10克左右的商品规格。

    (5)繁殖习性。泥鳅一冬龄即可性成熟,春季当水温达到18~20℃时便开始自然繁殖。泥鳅为多次产卵鱼类,每次历时4~7天,产卵期从4月底或5月初开始一直维持到8月份。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产卵场一般选择水田、池沼、沟渠有清水流入的浅滩,产卵时间常在雨后或夜间。发情时,数尾雄鳅在水面追逐一尾雌鳅,最后仅一尾雄鳅卷住雌鳅的躯干,使雌鳅受到刺激而排卵,雄鳅同时排精而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黏附在水草或石头上孵化,但易脱落。在饵料不足时,卵易被泥鳅吞食。

    雌鳅的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有关。一般体长10~15厘米的个体怀卵量为7000~10000粒;体长20厘米,怀卵可达2.5万粒。卵较小。卵径0.8~1毫米,吸水膨胀后为1.3毫米

相关文章

​ ​